原題:影響稻米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加強稻米安全的幾點建議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質量安全生產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產、生活健康等諸多方面。水稻在我國糧食中占了 40% ,小麥、玉米、薯類總計占比 60% 。因此提高水稻的質量、加強水稻生產安全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近些年,由于大米質量安全監督體系不夠健全、思想不夠重視,在某些地區出現了毒大米事件, 2002 年,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查出“毒大米”數百噸, 2013 年湖南也曾報道出現了毒大米,同時由于部分人對毒大米的恐懼,對大米望而卻步,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米慌,對稻米產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分析影響稻米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正確認識稻米質量安全,并提出對策建議,對于促進稻米安全生產建立完善的質量安全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 影響稻米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1.1 工業污水及農業投入品濫用造成土壤污染重金屬超標
近年來國家對污染越來越重視,加大了治理的力度,有效地緩解了工業領域所造成的重金屬污染。但當前在沒有徹底根治原來的污染源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新的重金屬污染源。根據分析,水稻中發生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土地受到污染是一個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外源污染、工業漂移物、養殖業污染等。還有一些地區,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并沒有超標,但是水稻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濫用農業投入品有關系。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農業投入品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農業及化肥的成分中就含有重金屬成分,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對土壤中的自我調節能力產生較大的破壞作用。
土壤中施入復合肥、磷肥、鉀肥后,一些難移除的重金屬也能夠進入到土壤和作物中,導致重金屬污染。而對于規模較小的養殖場,為了對牲畜體內的寄生體起到有效的殺滅效果、讓豬肉的顏色更鮮艷,人類經常在飼料中添加重金屬。
1.2 政府對稻米加工、銷售環節監管力度不夠
稻米加工業主要包括大米生產、碎米、米胚、米糠、稻殼等稻谷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由于部分稻米加工企業加工設備落后,不能保證所篩選大米均為優質大米,有些大米甚至是小作坊式的企業生產,沒有產地標識,大米一旦出了問題無法溯源 。
大米購買渠道較多,通過筆者調查,消費者在購買大米時主要選擇超市(占 69.77% ),這樣質量可以得到保證,也有消費者為了便宜去批發市場(占 14.73% )和流動商販(占4.65% )處購買。消費者購買途徑較多這也是問題大米流入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水稻生產者法律意識淡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
當前很多水稻生產者的法律意識不強,對農產品食品方面的法規了解很少,為了提高產量而大量使用農藥甚至一些禁用農藥,影響稻米的安全。很多水稻種植戶的文化素質不高,筆者調查發現在種植水稻的主要人群中在年齡分布上,多數受訪者年齡集中于 41~50 歲和 51~60 歲的區間上,分別占到了 45.36% 和 31.96% ;在文化程度的構成上,小學及以下文憑所占比例最大,達到 35.96% ,其次分別為初中、高中,分別占比 26.97% 、 26.97% ,大專及以上文憑占比最低,為 10.11% ,這表明調查農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1.4 媒體過度渲染會加大人們對問題大米的恐懼程度,破壞正常秩序,影響大米生產的整體安全
有時候,媒體的過度報道,也會造成輿論的偏差,會對廣大群眾的心理暗示起到引發和催化的功效。在如今信息化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與之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國農產品市場一體化程度已經很高,媒體反復傳播某地出現毒大米,人們對問題大米的預期可能會不斷增強而產生恐慌心理,采取非理性行為。可能就會誤導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破壞大米市場正常運行秩序。
2 加強稻米安全的幾點建議
2.1 加強政府規范,提高生產商的質量安全意識
我國目前很多消費者對大米安全存在質疑, 1/2 以上抱有否定或者模糊的態度。食品安全作為事關廣大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公共品,政府應該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對大米市場進行規范,在市場信息的供給方面要加強。政府應加強對安 全認證工作的管理,使得相關的生產標準和產品標準得以落實,防止生產者為獲取短期利益,利用不正當的手段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有機大米產品價格較高,市場上難免有一些企業企圖以次充好,擾亂正常市場秩序。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信息公開和傳遞機制,保證大米產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
2.2 加強水稻產區的耕地土壤保護
一是建立水稻產區的土壤檢測體系。把水稻主要產區土壤監測納入先進的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建設中,發展土壤環境監測計劃,并組織實施。加大投入,不斷提高環境監測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 3 級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定期發布土壤環境質量報告。二是積極控制農業化學品的投放。嚴禁使用違禁農產品、假冒農資;在典型地區,在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使用上,要全面減少總量,避免濫用或過量使用,引導稻區農民使用有機肥料或者生物肥料,因有機肥中含有多種有機物質,可有效地促進水稻的生長。
2.3 提高水稻生產經營者綜合素質
一是提高水稻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嚴懲生產銷售或惡意使用違禁農業化學品、嚴禁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化學污染;對水稻銷售環節加強檢查力度,重點加強對大米批發市場、流動商販的檢查力度。重點治亂,對發現的違法行為要予以嚴懲,以正視聽,真正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氛圍,全面提升廣大農產品食品生產經營者、企業與農民的法律意識、規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實行普法教育加大對《食品安全法》《農產品品質量安全法》《農(獸)藥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教、學習、培訓保證這些措施的貫徹落實。
二是提高水稻生產、經營者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通過筆者調查從事水稻、生產經營的農民一般文化素質不高,且年齡偏大,針對這一特點,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水稻農技人員要深入到田間地頭,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開展理論教育。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確保未來從事農業生產的生產者的基本文化素質。建立完善統一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平臺,如通過網絡視頻平臺,專家可以同農民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建立誠信評估機制,全面提升水稻生產、經營者的思想道德素質。
2.4 建立水稻技術標準體系
借鑒別國先進經驗,在原有標準化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水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立水稻水資源、農藥殘留標準。加快土地流轉,鼓勵規模經營,為水稻統一播種、育秧機械作業等奠定基礎。以科研院所、農業院校為依托培養農業標準化綜合人才,為標準化體系建設提供人才基礎。
2.5 新聞輿論要積極引導消費者、生產者,不要讓負面新聞誤傷了農民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時一定要慎重、客觀,要肩負起監督及引導消費的責任,不可片面、炒作等,更不能制造恐慌。涉及到農業方面的新聞工作者要具備基本的農業常識,并虛心向專家請教,不能發布一些道聽途說的信息,一定要客觀、真實地報道。毒大米的產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水污染 、化學品超標,最后讓農民買單、承擔責任是不公平的。
此外,專家的見解在農產品危機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專家一定不可信口開河,不能為了嘩眾取寵不按客觀事實推波助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青錢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