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互聯網+,一劑強力的催熟激素
從魯西化工的內部電商平臺,到豫墾農業的易農商城,農資電商于2014年出現時,屬于當時極少數的平臺。
圖表 1:主流農資電商成立時間表 豐收研究室整理
02農資電商百花齊放,也百般陣痛
2015年農資電商模式百花齊放,從廠商直銷、到經銷商入駐、到農資自營均有涉及。但經過一年的發展與冷靜,大多農資電商的“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浮出水面。眾多農民習慣賒購,以及不會上網、擔心買到假貨等問題,讓農資電商遇到諸多困擾,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圖表 2:主流農資電商存在問題 豐收研究室整理
03全民賒銷習慣,原因卻意料之中
根據豐收研究室的調研顯示,零售商作為農民的最終銷售網點,每百人賒銷占比在51%以上的達84%,占比極高。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資金短缺,周轉壓力大。
圖表 3:零售網點賒銷比例分布 豐收研究室
04農民傷痕累累,對付全款說NO
我國農資行業前十企業占整個市場不過23%左右,集中度極低,市場上農資品牌魚龍混雜。根據相關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各地各部門累計立案查處假劣農資案件32.5萬個,這些案件如未解決,將給農戶造成超30億元損失。同時,根據新華網2016年1月報道,局地農資檢測機構權力尋租,金錢交易,讓假冒農資有生存的空間,而具體的檢驗合格率有待核實。
圖表 4:近年農資抽查結果
來源:國家質檢總局 豐收研究室整理
05欠著才有安全感,有錢也不想付
豐收研究室調研顯示,江西省贛州、九江、鄱陽等地76%以上農民認為賒銷的農資能保證風險,農資出現問題不給經銷商欠款;若農作物收成不好、銷路不好,甚至家中遇到了需要花錢的事,都可以成為理由拖延還經銷商的農資款。在安徽省安慶、合肥、巢湖等地的調研結果達81%,超過江西5個百分點。
06多數電商問題多,農民難被挑逗
目前農一網、田田圈、農商一號、京東等平臺基本采取在線交易模式,農戶選擇好農資產品后直接下單,通過在線支付工具完成支付,但這并非是絕大多數農民所能接受的。首先,全款支付將加大農民的種植資金壓力;其次,農民不愿意全攬存在假貨的風險。
圖表 5:電商與農民的需求匹配項 豐收研究室整理
眾所周知,農民貸款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貸款抵押物,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物權法》明確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對于農民最主要的資產——房子與耕地來說,耕地明確了不讓抵押,而房子由于宅基地禁止抵押,沒有宅基地的房屋就沒有意義。
圖表 6:農民資產抵押物清單 豐收研究室整理
07互聯網金融似乎比傳統金融更歡迎
傳統貸款方式如同上述所說需要線下專人去審核其信用條件,資產情況等等,然后通過一層層的人工審核去給到授信額度。互聯網金融沒有實體網點,全靠網絡進行審核授信等業務,一網覆蓋全國,所有的資料手機、身份資質驗證等工作都在網絡審核,審核通過后直接放貸。
圖表 7: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成本對比
豐收研究室整理
08為多吃蛋糕,經銷商愿以身試藥
在農資銷售環節中,經銷商與零售商承擔著金融功能,給農戶提供了賬期。從賒銷的關系鏈來看,經銷商承受的較大的資金壓力。根據豐收研究室調研顯示,65%的經銷商賒銷比例在50%以上,其中35%的經銷商賒銷比例在80%以上。
根據豐收研究室調研顯示,在江西、安徽等地,68%的經銷商愿意通過擔保的形式讓第三方機構為農民提供賒銷服務。
經銷商看來,擔保能夠給他們帶來多個好處,主要為:第一,用多余的資金帶動更多的賒銷客戶,搶奪市場;第二,資金的多寡能夠讓他們在廠商那里拿到更大的代理權;第三,資金充裕可以繼續發展更多的網點,深耕市場。
總體而言,擔保比之于賒銷,讓經銷商的資金量更多,也讓他們的收益更大。
圖表 8:經銷商愿意擔保的主要原因
制圖:豐收研究室
09與農民直接發生關系,掌握一手資料
作為農資銷售的末端,經銷商掌握著眾多零售商,掌握了多年的消費記錄、賒銷記錄、還款記錄,這就是農民的基礎信用信息。與銀行相比,經銷商能夠更清晰的掌握農民的社會關系、口碑、人品、消費習慣、家庭收入、、種植水平等情況。因此,經銷商參與擔保環節,能讓風險大大降低。
圖表 9:金融機構與經銷商信息掌握對比
豐收研究室整理
10鎖定購買,談錢不傷感情
目前較為成熟的農村傳統金融機構,如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貸款直接發放現金,資金用途的不可監控。而互聯網金融與農資電商結合,將資金鎖定在平臺消費,實現專款專用,確保了資金用于農業生產,就大大降低了資金風險。
圖表 10:不同貸款方式的金額用途 豐收研究室整理
11新“地主”不斷增加,沒錢怎么行?
隨著我國土地流轉政策的施行,全國越來越多的土地通過流轉集中在少部分大戶手上。根據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超過287萬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個。根據豐收研究室2015年調研,種植面積在50畝的大戶,年農資成本在2萬元左右,全國300萬大戶可將形成不低于3000億的市場規模。
圖表 11:近年土地流轉面積及比例
數據來源:農業部,豐收研究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新農人2016-09-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