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該規劃指出,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現代化是基礎,不能拖后腿。如何補短板、拉短腿?怎樣落實《規劃》內容?10月24日,農民日報社邀請了馬曉河、張曉山、程國強等業界權威專家展開深入研討,集中解讀《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并積極建言“十三五”農業現代化如何發展。
農民增收要進一步做好加減法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馬曉河)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提出,今后五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要高于6.5%,以確保2020年農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體現了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即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民有更多的、實實在在的獲得。增加農民收入,要進一步做好加減法。
從做加法角度講,一是鼓勵支持農民發展高附加值種養業,瞄準社會消費需求結構調整新趨勢,生產安全健康、精細優質、價值含量高的農產品,實現效益最大化。二是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用新機制、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產業聯動中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三是瞄準落后地區和貧困人口、瞄準農業薄弱環節,利用必要力量,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將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補上來。四是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方面是,第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第二,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并積極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
從做減法角度講,一是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鎮)要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農民進城門檻,為農民進城落戶創造制度條件。二是鼓勵支持農民開展農業節本降耗。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民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集約節約農業資源,科學配置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水土資源,通過創新降低農業經營成本,通過創新增加農業效益。
落實《規劃》需配套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張曉山)
《規劃》框架完整,闡述系統、全面。制定規劃后,關鍵是將頂層設計落實,這需要有一整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來配套。
未來幾年玉米的價格改革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將是糧食安全政策實施的重點。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取消玉米的臨時收儲制度后,各省區如何制定相應政策,加強監督,確保補貼政策能執行到位,這是玉米收購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2016年預計飼草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超過600萬畝,“糧改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飼草料品種選擇以及種植、收割打包、青貯窖藏等多方面技術推廣、設施設備建設投入,只有規模化經營才能降低這些方面的成本投入,提升產出效益。
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是農民增收和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如何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就必然要實現價格與國際逐步接軌,但價格的下跌,導致保障我國主要農產品供給的這部分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增長幅度下降甚至收入減少,勢必影響他們的種植積極性,最終將影響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并可能危及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保障糧食安全和種糧農民利益不受損,應繼續成為糧食政策的基石。農業保險要從減輕自然風險帶來的危害擴展到減輕市場風險帶來的危害,要從單純農業保險擴展到“三農”綜合保險。應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加快這方面的改革步伐,探索在自愿和具備一定條件的基礎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收益權的有償退出機制。
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農業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程國強)
《規劃》明確要求,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扎實推進和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抓緊評估總結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盡早出臺后續政策方案。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3年試點即將結束,今年年底必須出臺后續政策方案。其中,棉花后續政策,要探索建立既符合國際規則、財政負擔適宜,又能有效保護棉農基本收益的棉花補貼支持新機制。大豆后續政策,則要以促進增產、提高競爭力為目標,采取符合國際規則、與玉米補貼政策相銜接的新機制。要堅定玉米收儲政策“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的戰略定力,不折不扣落實中央改革部署,確保實施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一要進一步推動地方各級政府、各類企業以及農業生產者全面形成改革共識,對改革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確保對改革的認識一致、步調一致。二要嚴格落實主產區各級政府責任,堅持市場化收購不動搖,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妥善化解糧食大規模集中上市中的矛盾和問題。三要優化玉米補貼政策操作辦法,抓緊兌現補貼政策,穩定農民售糧預期,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積極穩妥調整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目前小麥產需矛盾尚不突出,可基本穩定其最低收購價政策,暫不作調整。但當前亟需對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建議按照穩定政策基本架構、增強政策彈性的思路,對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實行價補分離、兜底不保收,價格既能上升也能下降的調整。
農業現代化對決勝全面小康十分關鍵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遠)
新世紀、新階段國家對農業高度重視,多次出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政策,此次《規劃》的發布,對補齊四化同步的農業現代化短板至關重要,對決勝全面小康十分關鍵。
從政策發展脈絡來看,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等。在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部署現代農業發展,其中若干條是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十八大之后,連續三個一號文件,2013年、2014年、2015年都把“現代農業”寫在了標題中。從兩個五年規劃看,“十二五”有現代農業規劃,現在“十三五”的規劃也已經出臺。從2007年部署現代農業發展至今十年,而兩個規劃將組成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另一個“十年”,無論是從理念、部署,還是從政策措施上講,如此密集,在三農政策里是很難想象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為什么又這么強調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從國際經驗看,無論是經合組織的三十六個成員中的部分國家,還是之外的一些國家,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從國內情況看,十八大之后提出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目前我國四化發展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工業化進入了中后期階段,城鎮化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信息化實現了與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階段,而農業現代化,還遠落后,這樣就可以判斷出,工業化是超前的,城鎮化是加快的,信息化是融合的,農業現代化是滯后的。所以,農業現代化是短板,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建成全面小康,實現四化同步,就必須補短板、拉短腿。
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現代化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 賈英民)
《規劃》提出的農產品加工產值預期指標在十二五末的2.2∶1發展到2.4∶1,圍繞規劃目標,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應該突出幾個重點環節。
全面提升農產品原料品質和安全質量。通過推進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強化農業環境保護,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降低農產品中化肥農藥和重金屬等的殘留,提升農產品源頭控制水平。
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結構調整。針對規劃對主要農、林、牧、水產品生產區域發展規劃和結構性調整,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和加工產品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大宗農產品加工比重,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傳統食品加工工業化。
加大農產品加工業科技投入。我國食品加工業應“加大對食品加工業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科技投入”,重點在以天然功能性成分為基礎的新型保健食品開發,壯大健康食品產業;加大傳統食品加工的工業化研究,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對傳統食品加工工藝進行改造,實現傳統食品加工的工業化生產;加強對農產品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挖掘農業增效潛力。
加強農產品加工設備及裝備的現代化:隨著現代新技術(如云計算)的開發,新業態(如網絡電商)的出現,加大農產品加工業裝備和設備創新,用智能化技術武裝加工設備,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化控制轉變,重在減低能耗和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加快建設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落實規劃中“加快實施互聯網+、電商銷售等現代農業行動,加強物聯網、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
“十三五”國家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規劃》的發布和實施,對于更好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需要提高認識,采取切實行動,把藍圖變成現實。
《規劃》把到2020年確保谷物綜合生產能力5.5億噸和主要是口糧的小麥稻谷自給率達到100%作為約束性指標。據估計,目前我國用作飼料的谷物需要量大約3億噸,用作口糧的小麥稻谷(包含于谷物)需要量大約2億噸,二者合計大約5億噸。當前,我國小麥稻谷的供給量是大于需求量的,自給率是超過100%的,規劃中的100%的自給率約束性指標是可以實現的。
《規劃》把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最重要的約束性目標,無疑需要實施配套政策措施。《規劃》提出了優先把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稻谷小麥田劃定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建設力度,實行重點保護。實踐證明,我國通過多年的糧食主產區、核心區建設,這些區域對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功能區。
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并重保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數量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確保良田和經長期投資建設的農田,不能隨意變更為建設用地,這對于守住耕地紅線更為關鍵?!兑巹潯诽岢隽嗽谌珖嫱瓿蓜澏?span>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并將其落實到農戶、落實到田間地頭,不搞動態調整,這既從根本上保住了糧食生產能力,又確保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資不被浪費。
農業科技應堅持“雙輪驅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局長 梅旭榮)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確立了未來五年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創新強農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任務。為加快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發展,“十三五”時期,農業科技應堅持“雙輪驅動”,盡快建立與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相適應的國家農業創新體系,實施創新驅動重點科技工程。
加快構建完善國家農業創新體系,包括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形成創新布局合理、創新主體多元、平臺功能完備、任務形成科學、財政支持高效、分類評價科學、人才團隊有力的格局,切實解決農業創新體系中人、財、物、事、體制、機制等六個方面存在的問題。
實施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轉型重點科技行動。一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培育基礎地力,加強高光效育種、綠色投入品、智能作業機械等農業技術研發,部署建設農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和科學中心,確保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必須產能,為農業結構優化和轉型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實施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行動,加快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技術、農產質量安全風險控制技術等研發和飲用,提高“三品一標”的標準和生產覆蓋面。三是實施綠色化生產科技行動,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部署,集中研發和應用一批耕地有機質提升、新型智能肥料、納米農藥、節水控污、生態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氣候智慧型農業等技術。四是實施畜牧業提質增效安全行動,加強大動物品種選育和重大烈性人獸共患疫病防控等核心技術研發。
糧食主產區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王東陽)
縱覽60多年來農業發展歷程,唯有機械化實現,才能穩步快速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應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糧食主產區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建議加快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建制推進行動。充分發揮農機購置政策激勵引導作用,將補貼機具重點向全程機械化聚焦,實施普惠式敞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綠色增產技術所需機具補貼力度。創建規模化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引入綠色休閑農機農事體驗,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機械化技術,開辟農業多功能的增收渠道。
大力支持機藝融合型社會化服務。以農業機械化為載體、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推進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的專業化、規?;蜕鐣?。在地方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輔助設施建設。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將集中連片整理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規模經營配套設施。對新型經營主體用于經營現代規模化種養和糧食生產的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按設施農用地管理。
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聚焦耕整地、種植、收獲、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主要環節,集成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及成套設備和區域性主要技術模式。推動云計算、物聯網等與現代農機裝備制造業結合,創制具有信息獲取、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新一代農機裝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