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村供給側改革:農產品價格改革關鍵在玉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振興實體經濟是一個方面,農業也是重要一環。明年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改革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和收儲機制、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確定施力重點。
具體要怎么做呢?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b>要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包括農業企業,但是對普通的農戶我們也不能甩開。要通過完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要把這些普通的農戶也納入現在農業發展的軌道。
此外,韓俊還表示,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推進農村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改革任務重、難度大,當務之急是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尤其是玉米品種上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為什么是玉米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玉米為切入點,這是當務之急。玉米增產之后大量的積壓在庫里,比如說2億多噸都積壓在庫里賣不出去。
在過去,中央連續實施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保障農民收入的同時,不斷提高的兜底式最低收購價,抬升了市場糧食價格。市場上出現了稻強米弱、麥強面弱,甚至國際價格低于國內價格的局面。而問題最大的就是玉米。
過去12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增加了2.1億畝,增加的產量占整個糧食產量增長量的57%,因此,調減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增加國內供給不足的大豆,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年秋糧上市,中央在東北地區實施玉米生產者補貼,取消玉米的臨時收儲,價格讓市場說了算,開啟了糧食品種的價補分離改革。農業部統計顯示,今年玉米播種面積減少了3000萬畝左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農業生產的結構,在逐步的優化。這個玉米,它的種植面積是在減少的。那么我們進口依賴度比較多的大豆,那么 今年的面積是在恢復性增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