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強調住宅存在多層次需求是一個不小的亮點。保障、剛需、改善、享受和投資等是市場中存在的客觀需求,忽略了需求的復雜性、多樣性,一味簡單限制,并不能消除這些需求,只是延緩了釋放時間,會導致下一次的矛盾更猛烈,分清市場和政府分工很有必要。
全國人大代表劉忠平建言認為:近年來,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經商,帶來旺盛的城鎮建設投資和消費需求,城鎮基礎設施配套日益完善,城鄉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城鎮化從規模擴張階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對城鎮化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足,對城鎮化和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關注不夠,對自然資源保護、公共資源配置的統籌力度較弱,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城鎮化率虛高(目前廣東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實際只有52.85%),相當部分農業轉移人口沒有真正實現市民化;城鎮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土地開發規模擴張快于人口規模擴大;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善,城市綜合承載力有待增強;中小城市、小城鎮發展質量不高,產城統籌布局有待完善;城鄉差距較大,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鎮化投入過度依賴土地開發,土地管理體制機制亟待改革創新;資源環境制約日益趨緊,城市管理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有兩點: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統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戰略,應當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從全局上系統地解決如何建立縱向從全國到鄉村規劃,橫向從總體規劃到各個專業、專項規劃的科學的規劃體系,健全規劃之間有效的銜接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發展規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規劃等相互銜接,尤其要在已有交通規劃和布局基礎上制定產業規劃和城鎮規劃,特別要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系,做到“三規合一”。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明確區域的主體功能和空間布局的基本原則,為區域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加強區域規劃,在空間上引導區域內城鎮體系、重大基礎設施網絡、主要產業聚集區、生態環境保護區等的合理布局,為城市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通過民主參與制度、規劃銜接制度、專家咨詢制度、批準公布制度和第三方評估制度等規范、約束城鎮規劃建設;二是深化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快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放寬農民進入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使更多進城就業的農民成為城市居民,最終建立城鄉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的人口登記制度。以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客觀要求,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上學、技能培訓、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擴大社會保障面為重點,研究探索把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為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提供體制保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深化“三舊”改造,加強建設用地的開發和利用,建議在舊城改造的成功經驗,切實加強存量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供給,制定出臺適用于存量建設用地的全方位配套政策,通過法律手段降低“三舊”改造風險,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該項工作更好開展。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實行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電、供氣、供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水平,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保障,創新城鎮基礎設施多元化投融資模式,整合與拓寬財政投資的資金來源,應政府主導、合理分工、合理負擔的公共財政體制,創造發揮財政投資杠桿功能,帶動社會資金,大力發展產業化基金,創造有利條件擴大地方政府建設債券等方面有所突破創新。”劉忠平表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黃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