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保護制度是現代化國家農業政策的核心,對農業實行必要的支持保護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以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持續增加“三農”投入,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更加堅定地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顯得尤為必要。與此同時,隨著財政收入增幅趨緩,以及農業補貼日益逼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也需要調整和完善。
我們看到,方案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就是,今后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對“三農”的投入只增不減。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被提上重要位置,農業農村成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
在新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金投向“三農”領域,也是深化改革的要點之一。方案提出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轉換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此外,涉農轉移支付資金將被大力清理、整合、規范,“小、散、亂”及效果不明顯的涉農專項資金要堅決整治;對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對地方具有管理信息優勢的涉農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由地方統籌支配,落實監管責任。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切實提高涉農資金投入績效。
入秋以來,全國糧食主產區的玉米、小麥、水稻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如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同時兼顧農民的合法收益?方案要求根據各類主要農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收儲政策,堅持按貼近市場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原則確定收儲價格,降低儲備成本,提高儲備效率。
如果市價過低怎么辦?政府要探索采取適當的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思路補貼農民。為此,方案提出了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現行的“三項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優化補貼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保持與現有政策的銜接,調整部分存量資金和新增補貼資金向各類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合理確定支持力度,不人為“壘大戶”。
同時進一步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渠道,突出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重點,持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強化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加大對農業投入品、農機具購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補貼資金發放辦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對農民收入補貼的辦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5年11月18日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