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但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糧食生產流通情況看,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和國家糧食安全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農”問題一直是住皖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夏濤關注的重點領域,他介紹,自己今年的提案是建議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力度,解決目前存在的種糧比較效益較低、糧食主產區財政困難、糧食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
夏濤指出,雖然國家近年來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穩定了種糧農戶的收益預期,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有效保障了農民種糧收益。但糧食價格增幅明顯放緩,已逼近“天花板”。而糧食生產成本持續上漲,特別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漲幅較大,糧食“地板”越來越高,種糧比較效益仍然較低。
“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的財政獎勵覆蓋面較小,無法對所有主產區進行轉移支付,且獎勵數額較低,無法彌補糧食主產區發展農業而喪失二三產業發展的機會成本。”夏濤指出,糧食主產區大力發展農業,不僅地方財政收入減少,還要配套農業發展資金。“由于商品糧含有主產區政府的補貼,當糧食調往經濟發達的主銷區時,這部分補貼也隨之調入經濟發達的主銷區,形成‘窮省’補貼‘富省’的不合理現象。”
為此,夏濤建議,中央和主銷區共同對主產區進行利益補償。“中央是當前糧食產銷格局的制度設計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也是公共產品最有效的供給者,應該在利益補償機制的構建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夏濤認為,主銷區糧食無法自給,必須從主產區調入糧食才能滿足需求,是當前國家糧食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糧食主銷區也應對主產區進行利益補償,“中央和主銷區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對糧食主產區進行利益補償,補償金額根據糧食調出量核定,多調多得,少調少得。”
在補貼標準上,夏濤建議,要與物價水平、農資價格、糧食生產人工成本及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升保持同步性增長,及時調整和加大農機補貼的種類與數量,改變目前普惠制的糧食直補方式。實行“產補”掛鉤模式,由單純根據種糧面積補貼,變為依照種糧面積和向國家出售商品糧數量補貼方式,使糧食補貼向種糧大戶傾斜,逐步增加糧食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規模和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安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