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委書記于勇
作為有著1000多萬人口的傳統農業大市,安徽省阜陽市最大的優勢是“人”和“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經濟發展?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阜陽市委書記于勇。
于勇介紹說,阜陽市近年來在掃除體制機制障礙上精準發力,在加強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持續用力,加快構建區域中心城市、縣域中小城市、特色鄉鎮、美麗鄉村“四位一體”城鎮化體系,努力走出有阜陽特色的就地城鎮化道路。阜陽是著名勞務輸出大市,常年有280萬人在外地打拼。阜陽順應產業和勞動力從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雙轉移”的趨勢,出臺實施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提供好服務、營造好環境、打造好平臺,讓更多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就業。緊緊圍繞“規模、結構、轉化、合作”,深入推進經營農業,著力解決好“種什么”“怎么種”“賣什么”“怎么賣”等問題,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尤其是牢牢抓住農業資源就地加工轉化這個關鍵環節,構建起從生產起點到消費終端的產業鏈條,促進“江淮大糧倉”向“國人大廚房”轉變,把農產品加工轉化附加值留在農村、留給農業、留給農民。
雖然阜陽市在就地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這些問題將更加突出。為此,他建議國家在推動就地就業、就地轉化、就地城鎮化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關于促進就地就業的建議。于勇建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制定分類促進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和辦法,實行差別化的扶持政策,引導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優先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關于促進就地轉化的建議。對于糧食主產區而言,以農產品加工引領三產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此,他建議,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的功能規劃和政策引導,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具有規模效益、品牌效應和產業集聚力的優勢產業集群。以財政補助為導向、以稅收政策為杠桿、以金融支持為主體,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裝備研發和集成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農產品加工項目向糧食主產區布局。
關于就地城鎮化的建議。建議從頂層設計高度,加快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民工享受與市民同等的教育、文化、養老、醫療、失業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權利。把妥善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作為推動就地城鎮化的突破點,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力度,把就地城鎮化的農民工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3月05日04版)(記者楊丹丹)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