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紅宇等:中國家庭農場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

[ 作者:張紅宇?楊凱波?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25 錄入:王惠敏 ]

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和經營載體。引導和扶持家庭農場發展,是推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途徑。科學界定家庭農場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角色定位,深刻剖析世界和我國家庭農場發展趨勢,理清當前我國家庭農場發展思路,積極穩妥地引導和扶持我國家庭農場健康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一、家庭農場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角色定位

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核心是克服現階段我國農業經營規模過小的弊端,大力發展多元化規模經營主體,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形成有利于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創新與運用的體制機制。

(一)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發展

近年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育成長,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截至目前,全國家庭農場數量超過87.7萬戶,其中納入農業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到44.5萬戶;依法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數量達到190.8萬家,實有成員11448萬戶,占農戶總數的46.6%;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達到13萬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輻射帶動全國1.27億戶農戶;各類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達到15.2萬個,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對于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現代農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促進和支撐作用,也是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同功能定位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和資源稟賦條件的差異,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環節有著不同的發育水平和表現形式,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適用空間,要準確定位、各盡其用。

家庭農場集中于種養業生產環節,將是未來農業生產環節的主力軍。種植業和養殖業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其勞動對象是活的生物體,需要勞動者具備高度責任心和主動性,及時對市場狀況和自然環境變化作出反應。以家庭作為經營單位的家庭農場,其最大優勢是產權明晰、內部治理結構簡單、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勞動責任心強、主動性高,勞動監督成本低,對于種養業生產環節具有天然的適應性和優勢。從國內實踐看,家庭經營在種養業生產環節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據農業部統計,全國家庭農場中,從事種植、養殖及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98.2%,其中,從事糧食等大田作物生產的家庭農場占農場總數的40%。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一些勞動力轉移程度較高、二三產業發達的地方,要把家庭農場作為主要經營單位和組織形式,支持其從事大宗農產品生產,保障商品農產品供給,發揮其對小規模農戶的示范帶動效應,使之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

農民合作社對于延長產業鏈、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提升效益具有顯著作用。農民合作社通過農戶間的互助合作,特別是“弱者的合作”,既可以解決單家獨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劃算的問題,又可以幫助農戶提高市場談判地位。合作社既可以是生產主體,也可以是服務主體,同時融合聯結其他經營主體,地位特殊、作用關鍵。當前,發展重點要聚焦帶動社員獲取市場信息、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和農機作業、農業植保等生產性服務領域的幫助,發揮其在服務和提升小農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同時,鼓勵合作社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內部信用合作、加工流通業務和發展聯合社,支持合作社開展農社對接,不斷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豐富完善治理架構。

農業企業聚焦于特色農業開發,對于農產品加工營銷、品牌創建具有突出作用。農業企業往往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場反應能力,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資本、人才、信息、技術和市場優勢,將工廠化生產、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以及先進的產業技術和營銷手段引入農業,并通過自建基地、直接帶動規模農戶、聯合合作社帶動農戶等多種模式發展一體化經營,有效整合產業鏈條,極大提升農產品產出的價值和效益。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可重點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訂單收購、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幫助農民,提高農民,與農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緊密聯結關系,提升農戶在農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環節發揮作用。重點是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原則,大力培育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合作社、專業服務隊等各類經營性服務組織,提供從市場信息、生產資料供給、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服務等從田間到餐桌的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性服務業。幫助普通農戶解決一家一戶辦不好、辦不了、辦起來不合算的生產作業過程,使普通農戶融入到農業現代化大生產中,讓普通農戶分享生產發展帶來的更多收益。

(三)家庭農場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支撐

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基于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掌握土地這一基本生產要素,秉承家庭經營理念,家庭農場應當而且能夠成為支撐其他各類主體競相發展的基礎力量。

家庭農場是小規模農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的示范帶動者。與小規模農戶相比較,家庭農場最大的制度特征表現為它不是集生產生活于一體的生產消費單位,而是專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營主體。由此,家庭農場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更高,更有意愿使用先進農機、引進優良品種、采用新技術、開展品牌化經營,能夠帶動小規模農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

家庭農場是組建和領辦農民合作社的核心參與者。相對于小規模農戶,家庭農場規模化、專業化的內在要求決定了其對農資購買、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貯藏以及農業生產經營技術等生產性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同時,由于家庭農場經營者的職業素質較高、更懂農業技術、善于經營管理,在農民合作社組建和運營中可以發揮核心帶頭作用。以同產業同類型家庭農場為基礎組建的農民合作社,較企業或能人帶動普通農戶的合作社,其運行規范化水平往往更高。因此,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是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家庭農場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原料的主要提供者。家庭農場專注于農業生產環節,是商品性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得穩定的產品原料需要仰仗家庭農場的生產功能,使其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保障。實踐中,很多龍頭企業也將家庭農場作為自身原料基地,克服了小規模農戶生產經營波動大、生產方式不規范和質量安全難保障的缺陷。“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廣泛存在于不同產業和行業。

家庭農場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承載者。相對于其他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的主要優勢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氛圍下,行使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等交易行為,家庭農場需要依托農民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相對便捷地獲得較高的市場交易地位,降低市場交易成本。與此同時,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圍繞家庭農場開展服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

二、家庭農場在全球的演變趨勢和中國實踐

縱觀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家庭經營始終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達國家發展家庭農場的經驗做法可以對我國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全球家庭農場發展演變趨勢

作為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態和組織形式,家庭農場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大多采取以家庭或家族為基礎單位的農業經營方式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實踐反復證明,這也是農業生產中最可靠、最高效的經營方式之一。

1.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型家庭農場模式。美國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美國于建國初期就確立了以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形式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其私有化的土地制度使土地所有者對土地享有轉讓、租賃、抵押和繼承等完整的權利,可以讓從業者方便地租賃或者購買土地,也催生了家庭農場的發展壯大。事實上美國采用家庭經營方式的農場占比高達98.7%。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家庭農場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經營規模逐步擴大。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到2016年底,美國206萬個農場經營土地面積達9.11億英畝,每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從1950年的212英畝增長到2016年的442英畝,擴大了一倍多。二是市場化、國際化趨勢明顯。作為世界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國,美國家庭農場的市場化、國際化程度很高。農場大多通過公司化運作,產品遠銷世界各地。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美國也不斷調整其相關支持保護政策,最近幾年,其基本政策也從原來的直接支付補貼轉為風險保障計劃,包括價格損失保障、收入風險補助和農作物保險等,其目的就是進一步提升美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三是農場不斷分化。在小型農場逐漸大型化發展的同時,農場組織形式開始逐步分化,除家庭農場外,雇工農場、合作農場、公司農場等多種形式開始興起。其中,合作農場大都仍保持了家庭的社會關系,公司農場也主要采取家庭控股方式經營。

2.以法國為代表的中型家庭農場模式。法國是歐盟第一大農業國和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重要。目前法國有70多萬個家庭農場,80%以上為占地50公頃以下的中型農場。法國家庭農場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土地規模逐漸擴大。法國土地經營方式傳統上以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為主,造成土地分散和農場經營規模小,不利于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政府一方面從私人購買土地,經過整治后以較低價格租賃給中等規模農場主;另一方面發放脫離農業的終身補貼,鼓勵年長農場主放棄耕作。通過上述政策,政府逐漸擴大了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法國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從1955年的16公頃擴大到了1997年的41.7公頃。二是專業化生產程度較高。法國家庭農場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劃分農作物產區,如畜牧農場、谷物農場、葡萄和蔬菜農場等。在農場作業方面,專業化公司承擔耕種、田間管理、收獲、儲運、營銷等環節,分工分業大大提高了農場運營效率。三是注重農業科技運用。政府撥款資助農業技術研究,加強水果蔬菜研究中心、糧食研究中心、園藝研究中心建設,重視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開發。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行業組織和工業企業共同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在全國形成農機、農藥、化肥、良種和先進農藝的立體推廣網絡。

3.以日本為代表的小型家庭農場模式。日本自然資源貧乏,人多地少,耕地面積呈日趨減少之勢。受自然條件限制,日本家庭農場以小規模經營為主,農場平均經營面積不足2公頃。日本政府通過制定《新糧食法》、《食品衛生法》等多部法律,以立法形式保障家庭農場和農業發展。政府在農業稅收、農業補貼方面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加快農業結構改革。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低息貸款,支持農業保險,強化農業基礎建設。高度重視利用農業科技、生物科技,確保水田精耕細作,通過發展高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促進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但必須注意到,日本在農戶經營規模有所擴大的過程中,同時強化對大米等作物高筑壁壘關稅,大米、黃油和砂糖進口關稅分別高達778%、360%和328%。實行關稅特例措施,在對外締結自由貿易協定時將大米等農產品列為例外產品,確保農業處于完全保護之下。這種政策設計和調整未能適應全球化趨勢,導致日本農業進入了高補貼、高價格、低競爭力的陷阱,在一定程度上看,日本農業并不是成功農業的范例。

總之,無論是人少地多的北美,還是人地均衡的歐洲,抑或是人多地少的東亞地區,家庭農場大都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方式。這一方式,既保持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家庭經營最優的制度特征,又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集約化、商品化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收入增長。

(二)我國家庭農場發展演變趨勢

我國家庭農場真正發展的歷史并不長,2008年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寫入中央文件,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2013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把家庭農場明確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形式,并要求通過新增農業補貼傾斜、鼓勵和支持土地流入、加大獎勵培訓力度等措施,扶持和培育家庭農場發展。經過近幾年各地各有關部門的積極作為,我國家庭農場創新發展局面已經初步形成。

一是數量顯著增長。據2013年初步摸底調查,全國共有符合調查條件的、以各類規模經營農戶的形式存在家庭農場87.7萬戶。從2014年起,農業部指導各地以縣為單位明確家庭農場具體標準并建立名錄,工商部門也就家庭農場注冊登記作出了相關規定,引導家庭農場規范發展、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截至2016年年底,在縣級以上農業部門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到44.5萬戶,比2013年的13.9萬戶增長了3倍多,其中種植業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為170畝左右;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家庭農場達到42.5萬戶,比2013年的10.6萬戶增長了3倍多。

二是經營產業趨于多元。實踐中,剛剛組建的家庭農場往往只從事種植或養殖一種產業,并主要限于農業生產環節。最近幾年,不少家庭農場的經營范圍逐步走向多元化,從糧經結合,到種養結合,再到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國從事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達到4.4萬戶左右,占納入農業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總數的10.6%,比去年增長43.1%。據農業部對全國3000戶左右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情況開展的典型監測,湖北、海南兩省種養結合型農場占比達到40%以上。

三是發展模式趨于多樣。各地家庭農場在發展中,加強與其他新型主體的聯合與合作,呈現了多種多樣的發展模式。如上海市松江區的“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108個農機聯合互助點,帶動近千戶家庭農場發展規模化經營,顯著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浙江省海鹽縣的“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由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再通過合作社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既穩定了企業原料供給又增加了家庭農場收入。安徽省郎溪縣、江蘇省泰州市的“農場主協會+家庭農場”模式,郎溪縣全縣家庭農場不僅能通過協會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還能申請聯保貸款,全縣400多戶家庭農場通過協會獲得了金融貸款。泰州市近千戶家庭農場組建服務聯盟,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覆蓋率達93%,水稻集中育供秧面積達87%,“植保+農機”綜合服務覆蓋率達98.2%,農資零差價供應率達68.6%。

近十年我國家庭農場的發展盡管呈現良好發展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家庭農場起步晚、實力弱,健康持續發展任務艱巨。一是家庭農場的規范化管理尚需加強。由于家庭農場剛剛起步,引導其規范化發展的管理工作沒有充分開展。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不夠完善,實踐中雇工幾十人、規模上萬畝的農場也可能登記為家庭農場,明顯脫離了家庭農場以農戶自營經營為主的本質。二是針對家庭農場的政策扶持體系尚待健全。我國的家庭農場多數是由傳統農戶轉變而來,普遍存在資金實力弱、經營能力不強等特點。目前,家庭農場亟需的財政、金融、保險、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尚不健全,需要進一步予以完善。家庭農場發展壯大所需要的經營管理、信息提供、市場分析和糧食收儲烘干等社會化服務依然短缺。

對比我國家庭農場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可以看出,相比于美國、歐洲家庭農場處于規模擴大、數量減少與更注重效益的質量提升階段,我國家庭農場尚處于數量快速增長與規模逐步擴大的數量擴張階段,其發展演進趨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家庭農場發展歷史契合。研究我國家庭農場發展,一是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有益經驗,從土地集中、科技提升、政策配套等方面注重提升家庭農場發展外部環境。二是要吸取日本等國發展教訓,堅定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向,同時也不能照搬照抄國外做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三、營造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斷優化,需要強化對家庭農場發展的土地、人才、社會化服務等政策扶持。

(一)引導流轉土地向家庭農場集中

作為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土地的適度集中是家庭農場得以發展壯大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截至2016年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7億畝,超過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這為以租地經營為主的家庭農場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2016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放活土地經營權的重大政策導向。土地經營權是土地作為農業生產要素功能的直接體現。實施“三權分置”的重要目的,就是更好用活土地經營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既促使提升土地產出率,又保障務農者的勞動效益和收入水平,更好地促進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

家庭農場的持續穩定發展,土地集中形成經營規模是前提。要鼓勵土地優先流向家庭農場,支持土地流出戶與家庭農場簽訂中長期流轉合同,穩定家庭農場經營預期。一是要穩定土地流轉關系。要健全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加強土地流轉平臺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體系,開展流轉供求信息、合同指導、價格協調、糾紛調解等服務,引導土地依法自愿平穩流轉。二是要創新租地農場形成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土地確權登記、互換并地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建設優質高標準農田,優先流轉給示范家庭農場。在鼓勵土地租賃的基礎上,積極推廣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方式。三是要引導形成穩定地租。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分配方式,穩定土地流轉關系,保護流轉雙方合法權益。

(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

發達國家歷來都非常重視職業農民培訓教育。美國自2009年起每年提供7500萬美元給各類大學、農技推廣中心和社會組織、公益性協會等,用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法國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業教育體系,并實行嚴格的資格證書制度,規定從事農業的工人、農業經營者或加工技術員均需取得相應的職業學習證書。近年來,我國農地流轉呈現快速發展趨勢,農戶承包土地的流轉必將導致一部分農戶脫離土地,成為“不在地主”,也勢必會催生一大批有意愿擴大經營規模、全心致力于農業生產的職業農民。截至2016年底,我國2.3億農戶中流轉出承包土地的農戶達到7096.8萬戶,占農戶總數的30.8%;在江蘇、浙江等省份,流轉出土地的農戶比例已接近50%,北京市、上海市分別達到54%和81%。與此同時,全國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農戶達到350萬戶,絕大多數是以規模經營農戶或家庭農場的形式存在。這部分農戶,往往具備一定的知識文化和技術能力,是我國未來職業農民的主要發展對象,強化對他們的培訓教育和能力提升,是我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方向。

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是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7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愛農業,是由農民身份向農場主職業轉變的前提。與傳統農民相比,家庭農場主更多是一個職業稱謂,而熱愛則是職業發展的前提。只有具有深厚農業情懷、認同農業、親近農業的人,才能扎根農業、獻身農業,才能經營管理好一個農場。懂技術,是家庭農場主從事現代農業的必備素養。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現代農場主也必須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具備使用農業機械等現代裝備的能力。善經營,是現代農業對家庭農場主的新要求。家庭農場以商品化生產為目的,要具備能依據市場需求、消費者需要來判斷和調整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能力,要學習掌握現代營銷技術,通過互聯網等平臺營銷產品、塑造品牌。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家庭農場主,除了鼓勵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農機大戶、市場經紀人等興辦家庭農場或到家庭農場就業創業,更要把家庭農場主作為農業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主要培訓對象,要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鼓勵農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科學設定教育培訓內容,以生產經營類內容為重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農業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才能教育培訓,使家庭農場主具有工匠精神、精英意識,真正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

(三)構建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實現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也是家庭農場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法國形成了由政府、農會、農民和私人企業共同組成的農業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提供全方位服務。美國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業部下屬的農場服務局和對外農業服務局,對農業信息、農產品市場等給予有效支持。美國從事農業服務業的人數占全國從業人數的15%,遠遠高于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2%),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業GDP的比重已達到12.7%。我國資源稟賦和現有生產條件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家庭農場還不太可能達到美國家庭農場那樣具備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自我服務的能力。但發展功能健全、運行良好的社會化服務,可以有效地把各種現代生產要素注入家庭經營之中,不斷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從而在堅持家庭“小生產”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使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同時,要研究完善針對小農生產的扶持政策,加強社會化服務,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一是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做好產前的農資供應、市場信息服務,產中的農業技術指導、農機協作服務,產后的儲藏、銷售和加工等服務,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服務保障。二是要注重家庭農場之間的聯合合作。引導同產業同類型家庭農場組建專業協會、聯合會,發揮集聚效應。三是積極引導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為家庭農場提供良種、農機、植保、以及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等一體化服務。

四、健全我國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任何新生事物的健康發展,都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扶持措施。目前,我國家庭農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僅要抓緊制定一系列包括農業補貼、用地等在內的普惠性優惠政策,更要針對家庭農場自身特點,出臺特惠性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解決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促進我國家庭農場持續健康發展。

(一)金融政策要從行政導向為主向多渠道多元化轉變,有效緩解家庭農場融資困難。

我國家庭農場大多數是由傳統承包農戶轉變而來,基礎相對薄弱,實力普遍不強。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土地流轉、地塊整理、購置農機、購買農資、改善生產設施和臨時雇工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資金周轉季節性強,但大部分家庭農場自身資金不足,又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對金融的扶持需求往往較為迫切。據農業部典型監測,有83%的家庭農場有金融貸款需求,但僅有13%的家庭農場可以較為容易獲得貸款。在已經獲得貸款的家庭農場中,有66%的農場貸款資金是從農村信用合作社或親朋好友中借到的,從農工中建交等大型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比例僅有7%。調查中,82%的種糧家庭農場表示經常遭遇資金緊張困難,93%表示因資金問題而難以擴大經營規模。但從金融供給角度觀察,我國農村金融供給強調行政遵循,要求金融機構依據相關政策為家庭農場發放各類貸款,出于風險和成本考慮,多數農村金融機構跟進并不及時,在對家庭農場放貸方面限制較多,手續繁瑣,額度較低,往往難以滿足家庭農場金融貸款需求。

解決家庭農場融資貸款難問題,需要著力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多元化多渠道滿足家庭農場金融需求。一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針對糧棉油糖、農作物制種、園藝作物、畜牧業、漁業、農機等不同產業,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業和服務方式。二是要鼓勵發展農村信用貸款。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針對家庭農場開展信用評定,對于達到較高信用等級的家庭農場給予一定授信額度,及時滿足其信貸資金需求。三是促進抵押方式多元化。要建立健全農場產權交易市場,完善農村抵押資產變現處置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大型農機具、活體畜禽、在產農作物、各種有價票據等抵質押業務。四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引導供銷社、農村信用社發揮自身優勢,鼓勵農民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資金互助合作。

(二)保險政策要從單一性的政策性保險服務向多元化多主體農業保險轉變,切實解決家庭農場發展難題。

農業是高風險的弱質產業,規模化經營的家庭農場更是要承擔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家庭農場往往將全部財產都投入到生產經營中,一旦遭受大災巨災,打擊可能是致命的。目前,政府是農業保險政策運行的主體,但扶持措施單一、力度不夠。一方面保險對象受限,我國主要的大田作物和部分養殖業雖然都已經有了政策性保險,但一些區域性特色產業保險沒有或剛剛起步,很多家庭農場經營的水果、蔬菜、牛羊畜禽等產品還未納入保險覆蓋;另一方面保額偏低,多數只保成本不保收益,滿足不了家庭農場保險需求;加之保險理賠手續繁瑣,災后賠付難度大、比例小,往往難以真正達到保險目的。

現階段,健全農業保險管理體制,要以農業保險多元化、多主體為方向,提升家庭農場抵御風險能力。一是豐富農業保險產品,給家庭農場多元化保險選擇。根據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特性,開發保險新品種,優化政策性保險品種結構,逐步將農業保險補貼覆蓋范圍從稻麥油等大宗農產品向花果蔬等特色農產品擴大。二是調整保險保障水平,提高家庭農場農業保險的賠付水平。提供多檔次的風險保障,對不同檔次實行差別化的補償標準,由家庭農場自主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參保檔次,逐步從保成本向保收益轉變。三是鼓勵多元投入,提高農業保險各利益方有效參與度。要發揮財政對保費補貼的杠桿作用,鼓勵商業機構更多地參與農業保險。要鼓勵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

(三)農業科技政策要向適用性實用性轉變,切實提高家庭農場生產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是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美國家庭農場的高生產率離不開先進的農業科技,雄厚的經濟實力吸引了全世界大批頂尖科學家,確保美國農業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農業階級進步貢獻率雖已經達到56%,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任重而道遠。

現階段,重點是加強農業科技在家庭農場中的應用推廣。一是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途徑。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各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引進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尋求農業技術推廣多樣化。同時,通過組建家庭農場協會、聯合會等方式,加強農業先進技術的宣傳、示范和推廣。二是加強新技術應用。研發推廣家庭農場適用的農業技術,支持家庭農場積極應用農業新技術、發展產業新品種,可采取設立家庭農場新技術應用補貼等手段,引導家庭農場自覺注重運用現代科技。三是提升農業機械化建設水平。研發生產適用于我國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多用途、全產業鏈條的農業機械,農機購置補貼向家庭農場傾斜,鼓勵幫助家庭農場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四)家庭農場的產品營銷政策要有效對接市場,才能解決產品出路,帶動家庭農場真正增收致富

家庭農場作為商品化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與市場的有效對接程度是其能否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現階段,我國家庭農場大多數從普通農戶轉變而來,市場化觀念不夠、信息化水平較弱、品牌化意識不強,生產的農產品也是大路貨多,缺乏精品。反觀歐美等農業發達國家,無不構建了有助于家庭農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市場營銷政策,顯著提升了家庭農場市場化水平。

家庭農場產品營銷要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一是要推動家庭農場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強家庭農場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家庭農場信息化運用水平,解決其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段,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二是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引導家庭農場通過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進而創設自身品牌,引導家庭農場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提升產品質量。三是要創新農產品銷售渠道。要鼓勵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訂單生產、合同生產,使家庭農場成為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原料生產基地,從而解決家庭農場產品銷路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村莊與城市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综合网站久久久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 久久免费看少妇A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