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陳錫文:如何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 作者:陳錫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02 錄入:王惠敏 ]

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如何去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是個非常大的課題。我想大家可能都多次讀過習近平總書記做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振興鄉村的這一段內容,我也反復讀了多次。這段文字可以說不長,連標點符號在內一共只有420多個字;連標題、黑體字在內一共只有9句話。但是內容極其豐富,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解讀。我覺得這其中有兩句話需要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第一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第二句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之所以強調要特別重視,因為我覺得在黨的重要文件上、黨代會的報告中或者其他的重要文件中,這兩句話都是第一次出現。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種表述以前沒有講過,當然我們講過類似的話,但這次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這是在觀念上、認識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創新。十九大報告中“優先發展”講了三處,一處是剛才講的農業農村要堅持優先發展,一處講的是教育要優先發展,還有一處是要實行就業優先戰略。我想教育優先、就業優先不僅僅適用于城市,同樣適用于農村,農村也必須要實行教育優先、就業優先的戰略。所以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顯然是有它特定的含義在里面。

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了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大家對中國的“農”概括得很好,叫“三農”,所以中國的農業不僅僅是從中國的農村考慮、不僅僅是要解決一個農業的問題,更重要是要解決對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的扶持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經常理解的“農業現代化”毫無疑問是以提高效率為基本目標,因此農業的現代化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減下去了,而這部分就業人口又一時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么農村的就業問題怎么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國家的全面小康、基本現代化,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所以這兩句話表明:我們值得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

(一)如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關于農業的現代化,我想報告里講得比較完整,一些重點方面在十九大報告中都明確地提出了要求。我的理解至少提出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1、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從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來講,十九大報告明確地提出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應該說兩年多前總書記在考察時就講過這樣的話,但是我自己感覺到無論在學界還是在實際工作部門中,對于建設三個體系的問題關注還是不夠。比如現在簡單地討論什么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什么叫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什么叫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央提出來是什么含義?我自己也在冥思苦想,也在從總結農民的經驗中考慮這三個體系到底是什么?我覺得這方面的研究還是不足的,應當花大力氣去研究。

(1)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我的理解,產業體系其實主要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要建立一個現代的農業產業,首先要考慮我們中國農業的自然資源狀況是怎么樣的;這樣的自然資源能不能得到科學的、充分的、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形成農業各個部門的協調發展。從大的角度來說,資源會決定產業,我們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應當形成中國農業的合理產業結構。從改革開放以來結構的不斷調整,也說明了我們已經意識到農業的資源具有多樣性,因此它存在著發展多種產業的可能性。

除了利用農業資源和發展農業的各個部門或者發展農業的各個產業,其實農業的產業體系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農業的產業體系不僅僅止步于田間地頭。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有更大比重的農產品會進入加工和營銷環節,所以農業的產業體系我想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提供最大的效率;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后,如何適應社會需求新的變化,讓它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產業鏈政策。

(2)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生產體系其實主要講的是運用什么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現代農業應當運用現代化的農業手段去從事生產,所以毫無疑問這里著重講的是農業的科技化,包括從良種到栽培、養殖的技術,到使用的各種裝備的技術,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都要保證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我們的農業確實已經從完全依靠手工的傳統農業快速轉向了依靠機械、依靠科技進步,目前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約為56%、農業全程機械化約65%,在小麥這個特定的產品中,農業的全程機械化率已經過了90%、高的地方甚至達到95%,這說明我們的農業生產過程運用的手段和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就需要認真考慮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怎么使我們的農業生產的手段和技術不斷地現代化。今天早晨我看到一個新聞很受鼓舞,報道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努力結合當地實際發展各種小型的山地機械,實現山區農業的現代化,原來一天需要四十個人的工作,現在一個人就夠了。所以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很了不起的,它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生產手段的變革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所以,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從育種開始、從最基本的投入開始,一直到最后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保證農產品的加工、增值都采取現代的、不斷進步的技術。

(3)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而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如何能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被優化利用。我們要把要素很好地組織起來,提高效率就不會太高。所以我們講經營體系,實際上是講如何讓這些已經開發出來、得到認可的資源、要素實現它優化組合,形成增長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坦率說,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到底有什么區別?之間的聯系是什么?需要認真做一些研究,我也希望中國農業大學的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能夠在這個問題上多下一些功夫。我認為通過這個過程就可以把社會上各種各樣關注農業、熱愛農業、愿意到農業開發投資和工作的各方面人員都組合起來,投入到產業結構優化、產品加工增值、新技術新設備研發等方面,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

2、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第二大方面就是要健全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農業在加入WTO之前談不上享受了支持保護,入世之后我們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各種各樣的補貼和支持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它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在糧食生產方面,糧食十幾年豐收實際上和國家的政策分不開的。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效應。我們的糧食產量從2004年以來一直在增加,在2015年達到最高點時實現了連續12年增產,從8614億斤增長到12429億斤,增產幅度非常大,去年糧食產量減了104億斤,但都處在歷史的最高位置,這與技術進步和農民的努力都有關系,和國家的定價機制也有關系。因為2003年糧食產量僅8614億斤,差不多已經回到了1990年的水平,再不增產的話,糧食供給就有問題,所以2003年底中央決定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減免農業稅、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很多同志都知道2004年以后我們出臺了主要糧食作物的最低收購價,后來有些作物納入了臨時存儲收購。我自己經歷了政策的制定實施,這個政策在開始施行時非常有成效。但是那時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購價略低于市場價,就是給農民一個托底的價格讓農民放心種糧,價格最低跌到政府定的最低收購價時由政府來收購,這樣農民就放心踏實了,而且這個政策從2004年到2007年整整四年時間,沒有啟動托底價,這四年中政府也沒有去調整提高最低收購價。但是因為我們在經濟的快速增長中沒有管控好我們的要素價格,土地的價格、勞動力的價格、資金的價格都快速增長,2008年的時候最低收購價托不住,農民強烈要求政府增價,于是從2008年到2014年,年年提高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和臨儲價。由于提價對農民有好處,所以也帶來了糧食的連年增產,但是不斷提價也有副作用:第一,最低收購價比市場還高時就成了市場最高價,其他的市場化流通主體考慮如果倒掛就會賠本,于是其他市場主體只好從市場退出,政府的糧食部門成了市場上唯一的買主,所以農民得到的不是市場的價格;第二個重要的后果就是出現了很多業內同志講的“麥強面弱”、“稻強米弱”,就是做面包的面粉價格已經高于面包價了,那這面包怎么做?所以很多加工企業也不得不關閉退出;第三,糧食價格不斷提高,總會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所以我們為國際市場的糧食進入中國打開了大門。所以既要看到最低價補貼起到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由于補貼不恰當,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后果。

所以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認真地學習發達國家通過什么方式補貼農業,因為要符合WTO規則中對農業支持保護的限制。所以正在進行的東北的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售價格制度改革,提出了“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么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3、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第三方面就是要努力地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關于農業的現代發展,包括我自己在內最開始想得比較多的是必須走土地流轉集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在現在看也是對的,但是中國的國情很難做到讓大量的農民盡快退出農業來實現大規模的經營,這需要很長的過程。因此問題不在于我們最終實現現代化以后,每個農業經營主體能經營多大規模的農業,而在于我們在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怎么樣來看待這么多數量的農民——他們的減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若想不引起大的社會動蕩,就要保證農民有充分的就業。十九大報告中“小農戶”的概念恐怕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在黨的報告提出來,而且這次講的是要讓小農戶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同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機銜接,這個含義非常深刻,實際上回應了為什么要推進鄉村振興——農民從農業轉移出來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也想到總書記在這個方面曾經講過另一個“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總書記去年4月25日在安徽省參加改革座談會時說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對這個的認識都是一致的,但是要改變我國農業這種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是需要條件和時間的。條件講了三個:第一就是城鎮化,因為人口的大規模轉移保證土地規模經營才能做起來;第二是農業科技要有明顯的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的基礎;第三強調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化現代服務體系去幫著辦。反過來的意思就是要想搞土地規模經營,就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而不是趕人。我覺得這個道理講得很好。第二他講了時間多長,要把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所以我覺得十九大之后,我們應當有更理性的態度來看待農村存在這么大數量的小規模經營農戶的問題。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可能都將是這樣的局面。怎么樣想辦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需要我們要做大量工作,特別是在座的很多都是到農業農村投資發展的公司企業,大家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如果中國的“三農”問題變成“一農”,那么就是如何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的問題,這件事好辦,只要大規模的投資、引入現代化的技術、實現大規模的經營、讓農民全部離開農業農村,效率就上去了。但是農民離開后去哪里?如果他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引出的問題是不是比現在更麻煩?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專家也在關注這個問題。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要因時因地去發展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形式,有一條路就是通過流轉實現集中規模經營,有些地方是有條件的,也搞得很好;還有一條路,就是小農戶一時半會不愿意放棄自己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時候,要實現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就要通過發展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現實中很多托管、代耕、購買服務等都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第三次農業普查資料統計的農業經營戶有2億多,這是中國的國情,如果有一天我們把農業經營戶減到200多萬戶的時候,就與日本、美國差不多了,但是要減掉絕大部分農業經營戶是不容易的,沒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說資本下鄉發展現代農業時,除了要提高農業自身的效率,更要考慮怎么給農民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二)如何實現農村的現代化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大家讀起來都是似曾相識,因為12年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時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句話。

對兩次分別提出的五句話進行對比就知道:第一,我們12年來有了很大的進步;第二,未來提出的要求更高。這五個方面體現的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不是單方面的生產效率提高,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單求某一方面的突破解決不了太大的問題,“五位一體”的建設哪個都不能偏廢。

下一步農村的現代化就要全面實現這五句話的要求,怎么保證產業興旺以及鄉村的治理有效,這是下一步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當前農村城鎮的突出問題很多,十九大報告著重講了兩個。

第一是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報告里強調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際就是要給農民的創業就業開拓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渠道。我們回顧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農民就業的第一空間就是耕地,這能解決溫飽,很難實現富裕。于是第二就業空間被開拓出來,即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這個過程中間也是有變化的。一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最興旺時鄉鎮企業有兩千多萬家,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有1.2億多,當時大家都以為農民就業問題靠鄉鎮企業這種離土不離鄉的方式就可以解決了,但是鄉鎮企業紅火了十幾年之后退潮了。那么農民就業怎么辦?于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工潮漲起來,現在有將近2.8億的農民工,那么依靠民工潮是不是就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原來我也這么想過,但是這兩年情況又不一樣了。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外出務工農民工前年增加63萬,去年增加50萬、增長率已經降到0.3%,0.3%在統計學上講起來大概就是個誤差。從這個意義上講,民工潮至少在當前可能不能帶動更多的農民去就業。于是要開拓第三產業空間,就是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在農村創造不是主要依賴于耕地、但同時又不必進城搞非農產業而增加的就業機會。有沒有呢?農民已經創造出來了。前天的《人民日報》用了很大的篇幅報道了河南省虞城縣怎么樣從輸出農民工的大縣最后變成農民返鄉創業的熱土,這個縣在過去的三年中有十萬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除了解決自己的就業之外,又帶動當地五萬多人進入到新的經營主體就業。我不是說以后城市不會增加新的就業,這不符合規律,以后城市的發展轉型到位之后還可以給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至少在這一段時間仍要開辟雖然在農村、但不主要依賴于耕地的新產業、新就業,這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非常重要的機會。

講到農民的第二個大問題,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對這個概念,我自己的印象中在黨的文件里是第一次提出來,什么叫基層基礎工作?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怎么樣搞好農村的社會治理,這次明確提出叫“三治合一”,就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第二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這不僅僅指黨和政府專門從事三農工作的人,農村的基層干部也是三農工作者,各行各業都和農業農村有關系,所以每個行業都應當有自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者隊伍。金融、農產品加工等行業都應該培養自己的“一懂兩愛”三農工作者。

(第一農經內參摘自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微信公眾號《陳錫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原文為作者12月24日在“2018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暨中國農業企業領袖論壇”發表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題演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農經內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欧美黑人专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中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 日本一夲道DVD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