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鄉村醫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情況調查
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一位鄉村醫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情況。通過摸底,常德市一共有8位鄉村醫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這8個村,村村治理有效,他們在治好村民身體“疾病”的同時,也治好了鄉村社會的“病”。盡管筆者沒有作慎密的統計學分析,但從“田野”調查看,這一發現如能轉化成制度性安排,將極大改善中國鄉村治理狀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基層基礎保障。
現象:8個驚人相似的樣本
這8名村黨支部書記都是先當鄉村醫生,后當村黨支部書記的。調查發現,這8個村(居委會)的情況竟然驚人的相似:
1.在村民中的威信都很高。8名村黨支部書記普遍威信很高,群眾基礎很好。其中6人任職的村(居委會),在近年的2-3個村合并成一村中,涉及的6人均能淘汰其他已有的村黨支部書記而獲得連任,且得票率均在90%以上,有兩人達100%。其他2名新任的村黨支部書記也都以高票當選。
2.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都很強。調查發現,這8個村(居委會)都能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及時落實到黨員和群眾中去。特別是在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決策上,這些村都比其他村“快半拍”,干群關系也很融洽。鼎城區花巖溪鎮廖花河村村民汪運華曾因土地問題跟并村前的村支部對著干,過去的村支部書記上門“說不上話”。并村后,村黨支部書記李元凱以前多次上門為他治過病,感情融洽,與他長談一次后,消除了他的抵觸情緒。該鎮黨委書記葛輝琳感慨地說:“如果全鎮12個村,都有這樣的凝聚力、戰斗力,我這個鎮黨委書記就好當了!”
3.鄉村治理效果都很好。調研的8個村(居委會),治安狀況普遍良好,社會和諧穩定,近兩年無一例上訪,無一例矛盾上交,無一不是縣級以上“無上訪村”。近兩年,8名黨支部書記共調解矛盾糾紛213起,成功率95%以上。桃源縣沙坪鎮賽陽村民風強悍,原是老上訪村,鄉村醫生吳雄擔任支部書記后,堅持每次調解親自到場,矛盾化解率達100%,被評為“常德市無上訪村”。大家感覺到,在村衛生室調解糾紛似乎比“矛盾調解室”有效得多。一開始村民的心理障礙、抵觸情緒就少,容易敞開心扉、交心談心。村黨支部書記在治好村民身體疾病的同時,往往容易治好村民心里的“病”。
4.對村里的社情民意都很熟悉。鄉村醫生“半農半醫”,生在村里、長在村里,熟悉本村情況,心里既裝著一本村民“健康帳”,又裝著一本村民“生活帳、社會帳、情緒帳”。在脫貧攻堅戰中,精準扶貧首先是精準識貧。現在,大多數貧困戶都是因病、殘、瘴所致。鄉村醫生擔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對全村所有農戶都了如指掌,精準識貧率普遍很高。桃源縣西安鎮磨子坪村村民邱穩新因病致貧,但沒有納入扶貧對象,村黨支部書記段治平熟悉他家情況,上任不久就給他扶貧建檔立卡,并清退了一批假貧困戶,該村精準識貧率達100%。安鄉縣三岔河鎮樅楊樹村支部書記賴恩軍對全村村情戶情、溝渠路況了如指掌,甚至能在電話中辨認出每個村民,準確說出其家庭基本情況。
5.村級經濟和村支部書記家庭的自身狀況都很好。調研的8個村(居委會),盡管不少村地處偏遠,但都有特色產業,農民人均收入較高,綜合考核均居全鎮前列。由于鄉村醫生與外界接觸多,閱歷豐富、見識廣,帶富能力較強。沙坪鎮賽陽村黨支部書記吳雄帶領村民依托烏云界秀麗自然資源,發展高山生態農業、體育旅游業,該村由省級貧困村變成了市級美麗鄉村。漳江街道白佛閣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熊巍多方籌資建設基礎設施,實現了自來水到戶、路燈安裝到組、環衛設施到家,居民人均收入居全縣前列。從家庭條件看,8名村黨支部書記普遍較好,其中4人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多的達30萬元。由于家庭富裕,調查發現,8名村黨支部書記個個能嚴格要求自己,個個都很廉潔,沒有侵占群眾利益的行為,沒有“雁過拔毛”的現象,把上面來的錢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探討:解開鄉村醫生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優勢密碼
為什么這8個鄉村醫生任村黨支部書記比其他“鄉賢”更具優勢?其中有著什么樣的邏輯?通過分析探討,解開了其中的密碼:
1.契合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脫貧攻堅的深入,農民群眾不愁吃不愁穿,逐漸把健康擺在了美好生活的第一位,農村跳廣場舞的人多了,保健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加之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老齡化趨勢明顯。鄉村醫生除了接診出療,還擔負疾控預防、健康普查、上戶隨訪等公共衛生任務,熟悉村民健康情況,是村民健康的“活檔案”和“家庭保健醫生”。調研的8名村黨支部書記中,2人近兩年行醫減少,其余6人對本村常住人口尤其是老人、小孩的健康狀況了如指掌。楓樹鄉金雞村老人龔金樟血壓偏高,幸虧村黨支部書記龔立珍及時發現、指導治療,血壓得到控制,老人全家感激不盡。這種優勢從本質上看,是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需求。
2.傳承了共產黨為民服務的基因。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共產黨員獨特的DNA。然而這些年,有的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化了、變異了,官僚化趨勢明顯,由服務者變成了管理者,導致有的地方干群關系由“魚水關系”變成了“油水關系”。醫者仁心,鄉村醫生櫛風沐雨、走家串戶,為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務,較為完整地傳承了共產黨為民服務的基因,其職業特性與黨的宗旨相吻合,適合擔任黨的干部。在村民眼中,共產黨的干部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特別是鄉村醫生幫助村民解除疾病,救人于危難之間,受人尊重,群眾公認度高、社會威信高,能夠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公信力號召力,調解矛盾糾紛,帶領村民致富,具有服務群眾的獨特條件。
3.適應了黨的群眾工作要求。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最大政治優勢。土改后,農民擁護共產黨的基層干部;計劃經濟時代,基層干部掌握分配權;市場經濟之初,由于有收農業稅、以工代賑、計劃生育等任務,鄉村干部需要進家入戶、“要錢要糧要‘命’”。隨著農業稅的取消、二孩政策的實施,現在鄉村干部與群眾的聯系渠道少了、見面率低了,與群眾說不上話、接不上腔。大部分農民也是“有吃有喝不靠你,不偷不搶不怕你,有了困難就找你,出了問題就告你”,而最傷腦筋的就是“不理你”。鄉村醫生擔任黨支部書記與群眾接觸面廣、見面率高,與其他職業、其他干部相比,具有聯系群眾的天然優勢,適合做黨的群眾工作,更能贏得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調研發現,6名正在行醫的村黨支部書記,平均每天接診出診10人左右,與群眾經常聯系,做群眾工作得心應手。而其他2名村黨支部書記,由于近兩年行醫減少,聯系群眾不如從前,“明顯感到工作吃力”。
4.巧合了“好干部”的主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20字好干部標準。而這8名鄉村醫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恰恰巧合了“好干部”標準。尤其是在“為民服務、勤政務實”上,鄉村醫生不管白天黑夜、嚴寒酷暑、山高路遙,有請必到、有求必應,為村民出診,是“為民服務”的忠實踐行者。加之鄉村是熟人社會,天天見面,這8個村黨支部書記都沒用過假藥和過期藥品,收費也合理,在村民眼中是誠信的道德楷模,口碑好、聲譽佳,他們任村黨支部書記,為黨的形象加了分。從“清正廉潔”標準看,鄉村醫生有一門“好手藝”、有穩定的收入,家庭條件普遍較好,為政不廉的行為相對較少,有條件成為“好干部”。從文化水平看,8名鄉村醫生普遍較高,其中4人具有中專學歷、1人具有大專學歷,其他人都曾在醫學院或醫院學習進修,是村里的“文化人”,經常看新聞、學文件,符合干部主要標準。
結論:培養鄉村醫生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制度性建議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完善鄉村治理。過去各級都很重視基層基礎,尤其是村黨支部建設,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從本調查中基本可以管窺。過去經常講“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橋”擺在面前,沒必要再“摸石頭”。因此,筆者建議:
1.讓村民最需要的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農民群眾有多種需要,需要老師、需要農技員、需要企業家等等,各不相同。有的村民不一定需要管理者,不一定需要企業家。但相同的是,人人都需要醫生,家家戶戶都需要醫生,其他“鄉賢”不可替代。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這一需要基本相同。村民最需要的人就是鄉村醫生。時下有一種聲音,實行村支部書記職業化。從一個方面看有其道理。有的派第一書記,但不少第一書記是服從組織安排,也有鍍金的,也有大學生是為了進公務員隊伍的,其初衷都不是扎根農村。走訪津市市棠華鋪社區黨支部書記朱穆峰,我們發現:過去他在擔任該市棠華鄉黃金村黨支部書記時,該村被評為省級“無上訪村”;近兩年兼任鎮生態環保辦副主任,基本放棄醫生職業,聯系群眾少了,自我感嘆“群眾工作難做多了”。由此推斷,推動村支部書記職業化、脫產化,有脫離鄉村、脫離群眾的趨勢。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應培養一個扎根的村黨支部書記,堅持村民自治,引導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走社會化管理道路。
2.為每個村至少培養一名全科醫生。這既是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鄉村治理的需要。據調查,廣大鄉村受醫療條件、工作待遇等因素影響,對醫療人員缺乏吸引力,一些醫學畢業生寧肯在城里收入低,也不愿回到鄉村從事衛生工作,各地鄉村醫生隊伍老化、后繼乏人。當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多,培養鄉村醫生尤為迫切。適應農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建議采取從現有村醫培養、對本籍學生定向委培、政府出資定購服務等方式,為每個村至少培養、配備1-2名全科醫生,并在基本藥物、遠程醫療、工作待遇、養老保險等方面為他們提供保障。
3.將鄉村醫生培養成村黨支部書記。調查認為,鄉村醫生的職業特點,契合我們黨對黨員干部的要求。完善鄉村治理,加強農村基層隊伍建設,應創新工作思路,將已經發現的優秀樣本轉為制度性安排,在個人自愿、群眾公認的前提下,大張旗鼓地、成批量地將鄉村醫生培養成村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他們社會威信高、綜合能力強、聯系群眾密切、熟悉村情民意等獨特優勢,解決鄉村治理中多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題。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