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中國鄉村復興的靈魂
傳統村落的保護成效與巨大挑戰
近年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一件事情。2012—2016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進行了四批傳統村落評選,公布了 4153 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并成為鄉愁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與此同時,傳統村落保護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首先,保護觀念仍未普及,尤其是作為保護主體的村民,不關注、不支持的現象比較普遍。其次,因為觀念不到位,大量的傳統民居年久失修,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再次,傳統民居與現代生活之間存在矛盾。怎么把現代生活融入傳統民居,適應現代人所需要的最起碼的生活條件,現階段的技術路徑尚未成熟,難免經常返工,導致成本抬高。另外,鄉村的發展依然比較困難,目前來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旅游,這可能是難以逾越的階段性特征。
以云南元陽哈尼梯田世界遺產地保護為例,我們嘗試把傳統土坯房進行改造,外觀基本不變,室內現代化,讓它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但是改造之后,并沒有出現村民普遍接受的情況。在村民的思維模式里,住小洋樓才能娶得上媳婦,才能獲得價值的認同。
改變傳統村落保護的策略
在哈尼梯田的土坯房改造項目,我們改變了策略。怎么破局呢?簡單來講就是責任心與好奇心。
責任心,讓我們執著于保護原則理念。1964 年的《威尼斯憲章》,奠定了歷史信息、真實性、可識別性、可逆性、最小干預的遺產保護學科基礎。1994年的《奈良真實性文件》,確定了真實性判斷必須聯系廣泛的信息來源的遺產保護原則。1999年的《墨西哥憲章》,明確了傳統建筑體系和工藝技術對鄉土性的表現至為重要。傳統技術的傳承,意味著如果不重建就沒有工匠,將來房子塌了就更不可能修復了,所以部分重建是允許的,但是重建多了就會違反《威尼斯憲章》,這就有一個“度”的把握。
好奇心,讓我們跳出專業限制、開放心胸、欣賞更多的好的案例。好奇心推動我們認識鄉村這個行業,不僅包括遺產保護、規劃、設計,還包括一個鄉村學科鏈,要了解工程學、材料學、歷史地理學、社會人類學、建筑設計、文化創意、經濟學等。學科鏈我本人常說的“村落七燈”。怎么把這七個環節貫穿起來,激活一個村落?
第一是研究策劃。首先要定位,定位取決于研究,包括對未來市場變化的可能性判斷。第二是圍繞判斷做規劃設計。第三是落地實施,幾乎每個項目都有問題和矛盾,要考慮怎么與施工隊一起堅持做下去。第四是環境、衛生、環保等與保持自然生態有關系的。第五是營銷推廣,尤其是新媒體時代怎么做營銷,怎么以低成本做出好的營銷效果。第六是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挖掘、研發。要研究怎么把傳統的手工業產品與時尚接軌,以便產出更大的價值,帶來更多的收益。第七是集體經濟。這一環節尤為重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必然導致一部分村民先得利,其他村民后得利,這就會產生貧富分化,集體經濟對貧富分化有特別好的預處理作用。
運用好奇心做點位突破的鄉村實踐
我本人和我所在的傳統村落研究所,更多的是采用了點位突破的方式。
樣板一,浙江省松陽縣。松陽縣在浙江省是經濟比較落后的一個地方,但是這里有 71 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松陽縣的整體思路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以“文化引領下的鄉村復興”為旗幟,積極爭取住房和城市建設部、文物局、中國文聯等高層管理部門的支持,同時也獲取城市中產階級的心理認同,并以此為引導,實現全縣上下干部認識觀念的扭轉。其二,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多個小型項目建設,包括鄉村博物館、民宿、茶館等,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運營商進駐,短期內形成現象,引起行業與媒體的廣泛關注也樹立起保護發展的標桿水平。這種點位思維的特點是以單點高成本來提高成功率,并以此帶動整體觀念的改變。
平田村是松陽縣一個普通的傳統村落。圍繞著“一樣的民居,不一樣的設計師”,我們調動了身邊能調動的所有資源。時任香港大學建筑系主任的王維仁老師,將老建筑修復之后,做成了一家優雅的四合院餐廳。知名新銳建筑師徐甜甜改造出來的農耕館,有一種剛強之美。除了平田村,徐甜甜還為大木山騎行茶園設計了茶室和茶亭。茶室是一座清水混凝土的現代建筑,同時又充滿了傳統的韻味。一條為大木山茶室拍的視頻,上線三天,點擊量達到 160 萬,成為“網紅”項目。中央美院何崴老師設計的爺爺家青年旅社,榮獲 2016 年 HD Awards 經濟型旅社(Economy Guestrooms or Suites)大獎。
大木山茶園有一家民宿,叫“小茶姑娘”。一期做完,做二期的時候在網上眾籌,上線 3 個小時即得 600 萬元。還有三個來自蘇州的年輕人——潘敬平、廖敏智和李超駿,合伙在西坑村開了一家名為“過云山居”民宿,是人氣炸裂的“爆款”,接近 100% 的入住率成為民宿界的一個標桿。
樣板二,新縣西河村。簡單梳理西河村的實踐過程,包括以下六個步驟:第一步做環境衛生。這是成本最低的一個步驟,村干部起表率作用,一起在村里撿拾垃圾,把村子打掃干凈,恢復原本的自然風貌。第二步做景觀。為了規避矛盾,我們選擇先改善景觀,使之比原來更漂亮、更實用。第三步做小范圍點位式的建筑改造。這個經驗是慢慢摸索出來的,我們原以為改造一座小型民居院落會比較簡單,因為成本比較低。但是后來發現,小院落的談判難度很大,找五家人談了半年也沒有談攏。反而是那兩個規模相當大的糧庫,縣長開個會就敲定了。所以,糧庫改造成茶油博物館是第一個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項目。第四步,繼續做老房子改造,一直到現在還在進行。第五步開始做軟件。我們在糧油博物館里找了一間小房子,開起了咖啡館。糧油博物館靠河邊的景觀帶,擺上一些桌椅和陽傘,氣氛馬上就不一樣。咖啡館于 2016年 8 月下旬開業,人流量一直在提高。這確實是一項低投入、高效益的改造。第六步做事件策劃,也就是舉辦 2016 年中國鄉村復興論壇,一下把西河村的知名度、硬件設施提高到另一個水平。
從以上兩個樣板得出的結論,即創意要實現點位突破。村級層面,因為資金量有限,可選擇小型項目做領頭羊;市、縣級層面,要提供一定的資金,集中資源做一些試點村,樹立榜樣;國家、省級層面,要做立法、財政、培訓和推廣;社會層面,做跨行業、跨學科、跨國際的跨界交流,讓更多的知識、更好的經驗能夠推廣。多層面、多方力量參與鄉村實踐,根本問題是要實現觀念改變,普及遺產價值觀。讓所有的鄉建參與者,包括各級領導、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廣大農民等都認同遺產價值觀,這樣才能實現更大范圍的保護。
結語:鄉村實踐創意的九字箴言
最后,我借用“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的九字箴言“走正道、說人話、跟高人”,來詮釋鄉村的創意。
走正道,就是要在鄉村領域堅持保護遺產價值,要認定鄉村遺產對現代社會的重要作用,要相信鄉村遺產對中國人整體認同的重要意義。
說人話,其實是一種夸張的法,就是用一種更有趣、更通俗、更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來普及遺產的價值觀和意義。在目前階段,城市的中產階級將會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突破口。中產階級大都對世界有好奇心。對新事物有認同和好奇,才能產生文化消費行為。
跟高人,就是把近年來在鄉村領域做出了實效事跡和提出了有啟發性思想的高人們,都請到我們的論壇上來,交流經驗,切磋技藝。
總而言之,傳統與現代并不是 180 度的矛盾關系,而應該是成 90度夾角的垂直關系。機制設計得好,傳統和現代就互相支撐。機制設計不得當,傳統和現代就互相抵觸。在鄉村實踐中,我們要盡量用創意去設計出良好的機制,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作者簡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住建部傳統村落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鄉村復興論壇主席,民居建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DT縉云書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