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下鄉采訪,發現一個村莊有種奇特現象,該村群眾通過勤勞致富,生活已達小康,有關部門還向該村投入1000萬元資金,將其打造成一個鳥語花香的生態示范村,不久其他部門又向該村投入800萬元,要將該村建成文化示范村。
該村是只有一個村小組的自然村,對一個已經達到小康發展水平的村莊來說,錦上添花的巨額投入自然多多益善。然而周邊的其他村寨在經濟、生態、文化方面,與該村都還有明顯差距,就所在省而言,全省貧困人口還有幾百萬人;就全國而言,全國貧困人口還有7000多萬人。許多邊遠貧困地區的群眾目前還只是解決了溫飽,經濟收入很少;有些地區的群眾雖然已脫貧,但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的現象仍很普遍;有些邊遠山區的村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較差,道路晴通雨阻,孩子上學困難,有些鄉村道路甚至摩托車都難以通行。這些地區脫貧的難度很大,除了地理條件、無增收產業等因素外,扶貧資金投入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方面,亟須資金投入扶持的貧困村寨還很多,盼望雪中送炭的貧困群眾則更多。另一方面,國家和省里的扶貧資金有限,難以同時顧及所有貧困人口。因此就必須把有限的資金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發揮更大的作用,產生雪中送炭的效果,這就叫精準扶貧。有限的扶貧資金用于錦上添花,就意味著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就更少。把錦上添花的資金用于真正雪中送炭式的精準扶貧,那么就會有更多的貧困群眾早日脫貧。
在基層脫貧攻堅進程中,在一些災區恢復重建工程中,錦上添花的事并不鮮見。并非當地官員不懂精準扶貧的道理,而是“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等功利主義的思想作祟,也是決策隨意性大、資金缺乏監管的結果。重金打造一個“樣板村”,容易出成績和經驗,方便上級領導檢查驗收,方便四方前來參觀學習,當地官員的升遷之路也就更暢通了。然而貧困地區群眾的脫貧之路就更堵塞了。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脫貧攻堅是第一大民生工程。還未脫貧的地區,大都是條件很差的“硬骨頭”,都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精準脫貧,首先就要精準用錢,科學用錢。少一點錦上添花,多一點雪中送炭。這不僅僅是扶貧工作的方法問題,更是一種是否以民為本、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理念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