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現代農業
溫鐵軍老師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是與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提出的農業現代化相提并論的。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體系,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所以,中國要實現的農業現代化一定是后者。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是生產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技術手段。發達國家二戰后開始現代農業,到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是工業社會的成熟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和白領,食品已經不是生存必需品,而是個性化的消費品,農副產品的商品化成為可能;其次,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農業原材料的供應,農業參與到工業產業鏈當中,成為第二個商品化需求;再次,食品加工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使農業向工業化推進,農業不但參與工業、并成為農業工業的業態存在,即農業工業化的內部商品化需求。
基于以上需求,發達國家把農業一直作為基礎行業,并且地位越來越重要。農業產品的商品化需求使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得以加速提高,這也是發達國家職業農民收入高于傳統工業的原因。農業現代化加速了城鎮化的良性有序發展,減少了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形成人口素質梯度和大中小城鎮產業技術梯度的和諧平衡,是構建相對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
總之:農業現代化使農業的基礎地位越來越重要;提高農業效率,農業工業化、產供銷一體化和農副產品商品化;城鎮化解決就近生產和生活,城鄉良性人口流動。
所以,溫鐵軍老師是否靜下心來研究過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談五十年代的農業現代化,非此現代化。當時的社會需求和生產力水平都不具備,即使現代農業的形式和內容都一致,已經是時過境遷了。‘新生事物的出現,是不以新舊的形式所界定。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規律。’現代農業正逢其時。
另外,提到生產過剩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商品永遠是相對過剩。小區域的相對過剩,產生了資本的對外擴張,也是形成當今全球經濟的基礎條件。美國之所以對外強硬,因為有強大的內需市場。中國加快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就是提高最廣大基層人民的勞動效率、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中國的強大,一定源于農業的現代化和實現體內循環的內需。如何僅僅因為過剩,而放棄農業現代化,那才是因噎廢食。
溫鐵軍老師談到農業污染問題,是因為發展農業現代化。我們的結論確是相反的,農村的污染的來源是:1、小工業和小礦業的管理素質低造成的。2、小農經濟的亂施化肥農藥、牲畜散養造成的。3、城里人淘汰的低廉水平造成的。4、分散居住、亂倒垃圾造成的。5、大企業瘋狂壓榨、公害轉移造成的。
如果發展現代農業,職業農民規模化生產,可以把生產污染控制到最低(一定低于城市);沒人再去搞小煤礦(沒有農業賺錢還危險);有能力消費環保產品(沒必要揀城里人的破爛);城鎮化的環境和垃圾處理一定遠遠好于大城市;高素質的農村人絕不會為了小利,給污染大戶讓步。結論:農村的環境污染源于農村的落后,源于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
從發展的角度講,經濟的發展一定是發展和污染并行的。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把發展中的污染降低最低,就是科學發展觀。中國農村發展的污染問題,就相當于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碳排放。一定不能同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一致。是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的丑惡手段。我堅信溫老師內心,不會那么的丑惡。發達國家限制中國發展,中國人民要跟他玩命!誰想拿同樣的說法限制中國農業的發展,中國農民就跟誰玩命!非洲土著沒有污染,生活貧困;印第安人沒有污染,被西方殖民者趕盡殺絕。中國農民不要這樣的結果。
中國牛奶事件歸結為5000萬美元的禍根,讓我們想起來蝴蝶理論。也體現中國學者的不嚴謹,挺可笑的。中國牛奶產業問題非常復雜,它牽扯到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國奶牛品種和飼養技術、飼料養殖加工銷售產業鏈的逐步完善、世界養殖業的宏觀影響等等多種原因。農業部的專家和畜牧業協會的專家有系統的論述,希望那些想發表評論的專家,好好的研究一下,否則會搞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了。
此刻我突然想起來,當年北京社科院的房地產非專業專家-易憲容講,北京的房價砍一半。結果是房價長了五倍,害的剛需客戶要找易憲容索賠。這不是易憲容的悲哀,是中國權威科研機構的悲哀!是中國權威專家的悲哀!更是中國學術界的悲哀!
溫鐵軍老師是影響我進入農業行業專家之一,只是希望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不妥之處,還請溫老師、以及深愛農業的同行們海涵!愿中國農業有一個寬松、科學的氛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