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生態農場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發言
前言:中國生態運動的一面旗幟
今天,我們在弘毅生態農場,召開“弘毅生態農場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具有特殊的意義。
1、中國生態運動的歷史背景
嚴重的生態危機,嚴峻的社會形勢。盲目照搬西方發展模式,短短二三十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污染大戶。在農業領域,7%的耕地使用了全世界35%的化肥,25%的農藥。農業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食物安全、疾病傳染與社會矛盾的重災區。
2、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的基石
放棄化學農業,發展生態農業,走“天人合一”“社會和諧”“身心健康”的生態文明之路,勢在必行!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為此,本世紀初以來,一批有認識有覺悟的志士仁人,開創了中國生態運動。
3、弘毅農場:中國生態運動的典范
首先,弘毅農場的指導思想,不是就農業說農業,而是站在生態大健康的高度。蔣高明的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畜南下禽北上的理論,都是具有時代高度,具有戰略高度的大手筆。
其次,弘毅農場是社會責任擔當的產物。士不可以不弘毅,蔣高明創辦弘毅農場,是為了全社會的生態安全,是在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第三,弘毅生態農場成功實現了兩個良性循環。一是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解決了生態環境、食品安全與農業產量的矛盾;二是人與人的良性循環,解決了生態產品的市場問題。
前一個循環,是前提,是基礎;后一個循環,是發展的必要條件。
弘毅農場的實踐,是中國生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生態運動的一個典范。弘毅農場成功的經驗,對于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生態農業的困境
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的基礎。發展生態農業,至少六大益處:(1)有利于環境保護;(2)有利于生產者健康;(3)有利于消費者健康;(4)有利于生產者提高收入;(5)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6)有利于拉動內需。
生態產品叫好不叫座,究竟為什么?
發展生態農業,在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食品安全問題嚴重、食源性疾病高發、經濟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意義特別重大。
遺憾的是,生態產品叫好不叫座,銷售不暢,嚴重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叫好不叫座的關鍵:(1)價格過高,消費者不愿接受;(2)社會誠信普遍缺失,消費者真假難辨,不敢購買;(3)責任落實不易到位,出了問題很難找到責任人。
價格,誠信,責任,背后的原因?
都是市場惹的禍!我們指的是,惡性競爭市場。
不同的市場,不同的規則。
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價格圍繞著產品價值波動,優化資源配置,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質量。
但在實踐中,市場與市場大不一樣。
觀察現實,至少有兩種市場:(1)惡性市場;(2)良性市場
不同的市場,基本規則、運行方式等,都有很大不同。
我們要什么樣的市場?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有個口號:“有困難,不找市長找市場!”
問題是,我們要找什么樣的市場?是互助共贏的良性市場!還是殺人越貨的惡性市場!
第二部分:惡性市場的弊端
合理價格基礎上的人際互信與責任到位,是生態農業良性發展的根本之道。
我們目前的市場,是一個是以GDP為最高追求目標的信息高度不對稱、責權利嚴重錯位的惡性競爭市場。在這個惡性市場環境中,生態產品的價值被嚴重低估,誠信無法確立,責任極難到位,從而嚴重制約了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惡性市場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惡性市場的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在被GDP綁架的惡性競爭市場中,消費者所能得到的比較明確的信息,只有價格、外觀(色香味),以及廣告制造出來的品牌。產品的真實質量,很難知曉。賣家為獲利,就在價格、外觀和廣告上大做文章!
惡性市場中,產品價格并不是按照經濟學原理圍繞價值波動,而是與產品價值嚴重背離,且不斷趨下。惡性市場的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一位壯勞力在家種地一年,收入不如進城打工一月。農業勞動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生產者不可能為我們生產出安全可靠的生態產品。
成本的不斷降低,以犧牲環境與健康為前提。
“城里人給鄉下人造假(不承認生產者的勞動價值),鄉下人給城里人下毒”。彼此,彼此!
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同時,制造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與大量食源性疾病。
生產者、消費者和生態環境都受到極大的損害的情況下,生態農業無從發展。
第二個特點,惡性市場的誠信:信息虛假,兵不厭詐
誠信是生態產品按質論價的關鍵因素。
對于消費者來說,要保證食品安全,必須具備“三靠譜”:靠譜的生產者,靠譜的生產條件,靠譜的生產方法。
靠譜的前提是誠信,誠信的前提是透明。
在惡性市場,價格不合理,卻又要交易,只能依靠虛假信息支撐。而參與者交易的偶然性與隨機性,信息高度不對稱,又為造假創造了條件。
更重要的,參與者都被迫處于敵對狀態。商場賽戰場,所謂“商戰”,都想置對方于死地。毫無誠信可言!
當然,隨著社會誠信的不斷喪失,惡性市場也開始大講“誠信”。但這個“誠信”,不過是商戰中的謀略,所謂“兵不厭詐”!
第三個特點,惡性市場的責任:人人有責,人人不負責
責任是產品質量與誠信交易必要的和最后的防線。
惡性市場普遍實行第三方擔保。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責任承擔者與產品質量控制者不是同一主體,責任承擔者實際上無法控制產品質量,法律責任與實際擔當嚴重錯位。
能夠控制產品質量的一線生產經營者,只承擔很小責任,而且還特別容易規避。
實行第三方擔保的惡性市場,建立了各種嚴格嚴密的規章制度,還有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溯源追責手段。但在實際監控中,不同崗位間總有模糊地帶,從而使責任難以落實到位。出了問題,人人有責,人人不負責。
這是目前我們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上最大的弊端,是模式本身的問題。
惡性市場是絞肉機!
在惡性市場中,控制局面的是資本,無論消費者生產者,都是極端的弱勢群體,都是被惡狼任意宰割的羔羊。
劣幣驅逐良幣,危機不斷向弱勢者轉嫁。
形成“絞肉機效應”,不管好肉壞肉,無論有毒無毒,都絞在一起。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最終是文明的毀滅!
第三部分:良性市場的優勢
為了避免化學食物的毒害,克服惡性市場絞肉機的弊端,一批有識之士,生態文明的先行者,進行了多年探索。
在社會生態農業實踐中,建立起以熟人經濟為基礎的良性市場,成功地解決了價格、誠信、責任這三道世紀性難題。
破解三大世紀難題:
(1)解決了價格問題:按質論價,產銷共贏;
(2)解決了誠信問題:信息對稱,生態互助;
(3)解決了責任問題:誰的責任,由誰承擔。
第一,價格方面:按質論價,產銷共贏
合理價格基礎上的人際互信與責任到位,是保障產品質量的根本之道。
良性市場,首先是對生產者勞動價值高度認可。價格與成本掛鉤,實現了產品的真實價值,沒有也不可能出現惡性競爭。
對生產者勞動價值高度認可,為相關信息公開透明,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誠信方面:信息對稱,生態互助
誠信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信息公開透明,為參與者的人格信任,打下牢固基礎,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人脈。
生態人脈是一個虛擬的人文社區,大家通過考察通過、互訪、座談、聯誼、體驗等一系列活動,長期合作與交往,成為比較知根知底的朋友,較好地解決了信息對稱問題。
在生態人脈中,合作大于競爭,大家共生共存,都是朋友,而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
參與者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產品交易依靠朋友信任與口碑,而不是廣告。
在良性市場,重要的不是誰監督誰,而是共同解決問題,謀求共贏。
食品安全“三靠譜”,說到底,就是信息對稱問題。這在惡性市場中幾乎無法實現,而在良性市場中可以很輕松地做到。
第三,責任方面:誰的責任,由誰承擔
不少人擔心熟人經濟沒有規章制度,無法約束生產經營者,違規了也無法懲處。
良性市場熟人經濟,強調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看上去松散,卻正是優勢。在責任問題上,熟人經濟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克服了第三方擔保的弊端,將責任直接落實到個人頭上。
誰的娃娃誰抱走,誰的責任誰承擔。生產經營者是以自己的信譽為自己的產品做擔保。除非是要自絕于社會,沒有誰愿意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他們會特別小心謹慎,不僅不會主動摻假,就是無意中的錯誤也很少犯。
良性市場,可以保證生產者的長期的合理的收入,造假動機大大降低。
有人作假,也很容易發現,會迅速在熟人圈內傳播,并被驅逐出局。
熟人經濟良性市場模式,與以GDP為本的惡性競爭模式完全不同。各生產者之間,是一種良性競爭關系,是“和平競賽”,友誼基礎上的競賽。
之所以不會形成惡性競爭,其秘密就在于,良性市場徹底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徹底拋棄了狼與狼的零和游戲模式,建立起人與人的互助共贏模式。如果有誰在這個市場搞零和游戲,就會被消費者所拋棄。
有些人質疑良性市場熟人經濟的可靠性。
經過這幾年調研與實踐,我們發現,比起賣家信誓旦旦的保證和主管機構的強力懲處,生態人脈平臺熟人經濟要靠譜的多!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靠譜的良性市場,不需要絞肉機!
第四部分:對熟人經濟質疑的回應
1、熟人模式能解決誠信問題?
熟人模式是否解決誠信問題。質疑最多的,就是舉出一些“殺熟”的例子(如傳銷),以證明熟人朋友模式不可靠。
對此,我們必須指出,熟人(朋友)與我們倡導的熟人經濟模式,并不是一碼事。
由于熟人經濟是建立在信息高度對稱基礎上的,不是熟人間的一對一交往,而是在一個群體中公開進行,“殺熟”情況很難發生。
2、熟人模式落后于現代社會?
現代化食物供應系統,高大上的部門機構,規模化種植養殖、食品加工、物流、超市、餐飲,等等等等,如果保證不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能算是先進嗎?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所謂“落后”的熟人經濟,保障安全,就是先模式!
落后與先進,不應以是否采用了復雜的技術、使用了更多的資源能源、嚴密周全的規章制度為標準,而應以是否用最少的成本解決實際問題為標準。
3、熟人模式能解決大眾問題?
每一個熟人圈,都是小眾,但他們絕不是封閉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產品可以流動,人員(消費者、生產經營者)也在流動。
各熟人圈都有自己認定的靠譜生產者,與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的拳頭產品,這些產品匯總,就能保證我們廣大消費者日常食品的安全與豐富。
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城市的熟人圈,都建立起這種橫向聯系,就會形成一個生態人脈社會與生態產品大市場。
第五部分:將生態進行到底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生態運動的有識之士,成功地解決了生態農業良性循環的三道世紀性難題,在以GDP為目標的高風險社會條件下,建立起一片以生態健康為目標的低風險凈土——良性市場,生態家園,和諧社會。
我們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將社會生態農業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全社會。推動社會向好的方面轉變,為實現生態文明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