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郭輝東: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建設的理論與踐行

[ 作者:郭輝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9 錄入:吳玲香 ]

編者按:本文是湖南省政府經濟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視員、研究員郭輝東(上圖)在第二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綠色發展與生態文化建設論壇上的發言。作者認為,湖泊的變遷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興衰,經歷了水侵人、人避水、人爭水和人親水的四個階段。建設生態文明,是對我國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進行反省后的一種明智選擇,是工業文明自身演進、自我超越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425日頒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加快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20109月我首次提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命題和比較完整的設想,已先后發表相關文章15篇。現借首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建設論壇,談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建設的理論與踐行之路。

一、人類文明正邁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

人類文明經歷了有限利用自然的農業文明時代和企圖控制自然的工業文明時代,正大步邁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有的學者把農業文明稱為黃色文明,把工業文明稱為黑色文明,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稱為綠色文明。人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和社會發展,這種發展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圈中所蘊藏的物質能量是生命的物質源泉,人類如果不徹底改變征服自然的態度,不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開發自然的生產方式,不改變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不改變損害生態環境的社會制度和不公正的國際關系體制,則不可能長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類最終也會由于不適應生態環境而在地球上消失。

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轉換時期呼喚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生態經濟是傳統發展方式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惡化,人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背景下產生的。生態經濟學強調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保障經濟發展的前提,建立在生態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上的生態經濟,就是為解決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經濟模式。

文化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文化一詞在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的是治國者應當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廣義的文化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四個層次。心態文化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生態通常是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二、天人合一觀對生態文化建設具有啟迪作用

我的萬化境書齋有一幅自撰的對聯:法地法天法自然,生一生二生萬物,這是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有感而發的內心寫照。

中國文化大道之源的《易經》說:“古者包犧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教導人民“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逸周書》載有夏代的禁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老子莊子都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 。老子的《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史記·孔子世家》說:“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尚知辟,而況乎丘哉!”《荀子·王制》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過持久利用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設想:“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傳入中土的佛教文化信奉“萬物生而平等”,人與人平等,人與其他動物也平等,殺生害命會遭到因果報應。

在中國生態文化傳統中,所有生命出自一源,生生不息,自然整體的演化是一個永恒的生命創造過程,人類應該愛護天地萬物,自覺維護非人類生命及其生存環境。這種以鳥獸昆蟲具有與人類一樣的道德心理,給中國古代珍愛動物、保護動物的行為以深遠的影響。“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就是對保護動物的呼喚。

三、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具有生態文化建設的有利條件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湖中所含物質的矛盾統一體。地球上各大陸都有很多湖泊,總面積有27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大陸面積的1.8%。中國是一個多湖泊國家,全國天然湖泊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000多個,總面積80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面積的0.8%。世界十大淡水湖分別是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安大略湖、伊利湖、貝加爾湖、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馬拉維湖、大熊湖。中國十大淡水湖分別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呼倫湖、洪澤湖、南四湖、興凱湖、博斯騰湖、巢湖、高郵湖。從區位和地理條件看,國外一些大湖多屬幾個國家共有,有的地處高原山區或沙漠之中,這些湖泊的所屬國家目前尚無建設湖泊生態經濟區的要求;從國家政策支撐條件看,中國已把鄱陽湖、洞庭湖列為國家級生態經濟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樣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洞庭湖屬于盆地式沉積湖,既是一個過水洪道型湖泊,也是一個最具代表意義的江河湖泊復合型生態系統。洞庭湖曾經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1825年洞庭湖面積約達6000平方公里,容積約400億立方米。1995年湖面積減為2625平方公里,容積減為167億立方米。20016月,朱镕基總理在視察湖南時指出:“洞庭湖的發展要有一個長遠規劃,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面要恢復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洞庭湖盆地面積1.88萬平方公里,鄱陽湖盆地面積1.12萬平方公里;現代沉降速率洞庭湖區每年平均為10.45毫米,鄱陽湖區每年僅為0.35毫米。洞庭庭勢必再次成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有關統計表明,中國26個代表性湖泊,目前僅剩6個可在凈化后提供飲用水。洞庭湖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水污染形態由過去的工業點源污染為主,變化為各種點源與面源、工農業污染與城鎮生活污染以及土壤中鐵、錳、鎘重金屬污染等各種污染,加上畜禽養殖、珍珠養殖、網箱養殖、苧麻脫膠等污染,加劇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氮磷和糞大腸菌群嚴重超標,飲用水源水體遭到嚴重破壞,華容、安鄉、南縣等地出現了“水窩子沒水吃”的局面。

湖泊的變遷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興衰,經歷了水侵人、人避水、人爭水和人親水的四個階段。建設生態文明,是對我國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進行反省后的一種明智選擇,是工業文明自身演進、自我超越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建設的踐行之路

人民群眾早就盼望黨和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治理水環境污染。如果只追求局部的、眼前的短期經濟利益,環境被污染了,水變臟了,空氣變壞了,動植物繁衍生息場所破壞了,人類宜居的生存空間糟蹋了,老百姓連新鮮空氣也吸不上,干凈的水也喝不上,執政黨和人民政府遲早就有可能被人民所唾棄。怎樣實現人類與湖泊和諧共生?怎樣搞好洞庭湖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這些課題都需要人們用行動作出正確的答案。

一要按照湖區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特征,實現湖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高起點規劃建設具有湖區特色的生態城鎮和新農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踐行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之路。

二要提升創新能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生產方式轉變,發展生態產業,采用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的適用技術,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

三要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探索建立大湖國際生態經濟合作新機制。吸收國內外大湖流域保護、治理、開發的新經驗,維護濕地復合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把環洞庭湖經濟圈建設成為世界最有特色生態經濟示范區、世界著名風景生態城市群落。

四要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力戒奢侈浪費和不良消費,強力推進生態環保工作。

五要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風尚。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建設新格局。

六要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把洞庭湖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堅持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抓重點把整體帶動起來。遵循前瞻性、系統性的原則,著重解決長遠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在功能分區上,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同特征和內在聯系,把洞庭湖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論道湖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黑人在线 | 在线播放的午夜网 | 色综合网日本久久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欧美在线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 |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