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全球戰略的現代農業企業一向重視中國農業的長期發展與市場空間,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進入中國的相關涉農企業,例如正大,還是近期乃至未來進入中國市場謀求在農業領域進行投資或者合作的跨國企業,在本質上都是看好中國的發展,特別是農業領域的長期發展。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即“走出去”與“請進來”,從宏觀戰略來看,這是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的投影,更是大國自信的投影。從地方政府角度,招商引資、重視實體經濟、制造業回歸更是最近一個時期內的熱詞。
具體到恒天然集團在華的牧場投資與后續加工領域的投資,從本質來看,是利用自身在行業領域的相關優勢(管理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謀求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利潤,為恒天然集團發展謀劃多元化的投資支撐。這一點與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的投資目標,并與絕大多數中國對外投資的目標是一致的。敵對思維面對海外投資是一種既有社會思潮,并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除非在主觀上更偏好刀耕火種的石器文明。
盡管TPP最終可能無疾而終,但是最重要的遺產是在傳統的WTO多邊框架之外構筑了新的道路,即更高標準、更新要求的全球經濟合作框架,包括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基本框架都與此高度一致:在開放貿易之余,通過準入前國民待遇與負面清單來構建新型的投資合作。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在理想條件下的市場開放將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市場整合,一價定律將會使得全球資源配置進入最優狀態,問題是經濟學家并不能有效解決所謂的“理想條件”。近年來,無論是顏色革命、敘利亞內戰、歐洲難民、英國脫歐、美俄增強核力量,在這些事件背后,但凡以理論經濟學為圭臬并示人,要么無知、要么無恥!所以說,政治家的作用在于開辟了第二戰場,當投資關系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之后,人類的經濟合作并不是需要一個理想的前提條件,而是不斷地去實現這個理想的前提條件。
中國作為核算GDP的大陸國家,在中國境內創造的國民財富都會被計入,使用新資本替代舊資本的要素更新恰恰是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因此從理論角度,對待恒天然在華牧業投資需要持歡迎的態度,從傳統的事前審批過渡到事中事后監管實際上在挑戰傳統權力的運行邏輯,當各部門政務人員還在挑燈拾遺補漏為的是政策沒有“死角”,實際經濟運行往往很快超越了社會的理解,之前批評過滴滴的自負,現在共享經濟的單車又一騎絕塵。至此,我們不能忘懷當年曝光“三聚氰胺事件”的媒體人,我們不能忘懷那些受害的孩子,奶業之痛,痛不在恒天然,農業之殤,殤不及逐利!
當然,中國投資,特別是農業投資在海外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玻璃門與旋轉門都真實存在,這些案例不用枚舉。有觀點認為中資收購的野蠻人表現,這也無須否認,國內萬科的股權大戰已然書就了一部浮世繪。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更多情況下對中資的限制來源于狹隘與偏見,“永遠不要考驗人性”,雙重標準背后的雙重性格就是這種自私最好的寫照!曾經我們為之仰視的普世價值在“圣母婊”面前轟然崩塌!
恒天然集團在華的牧業投資與后續加工投資值得歡迎,至少在客觀上會對國內奶業有進一步促進,但是在主觀上并不高人一等,成為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理由,更不能因為外資的標簽受到歧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于意識形態以及非傳統安全,這不是行業主管機構應該考慮的問題,把牛管好比什么都強!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