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首先要解決好農業發展的勞動力問題。雖然從現階段農業生產實際來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還沒有影響糧食產量,但不得不警惕的是,老齡化會成為一種常態并可能影響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
農村老齡化進程發展尤其迅速。根據全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1982年至2010年近三十年的時間里,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增長了4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增長了3%,鎮增長了3.7%,鄉村增長了5%。一些學者認為老齡化會影響農業生產。為了說明老齡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本研究利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2003—2011年的農戶數據,用以考察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年齡分布以及不同年齡段農戶在糧食生產方面的差異。
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不斷上升
在分析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實際影響之前,有必要先對老年農民的務農時間進行統計,以觀察農村老年人的勞動參與情況。參考李旻(2009)的研究方法,首先,計算以農戶為單位的所有家庭成員在本鄉鎮內從事農業勞動的時間(日),即家庭農業勞動時間;其次,再計算農戶家庭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勞動力的農業勞動時間(日),即老年農業勞動時間。在此基礎上,計算老年農業勞動時間占家庭農業勞動時間的比例,即老年農業勞動時間/家庭農業勞動時間,將此比例作為后續農戶分類的依據。其中,老年農業勞動時間占家庭總農業勞動時間比例在一半及以上的農戶劃分為老年農戶,低于一半的劃分為中青年農戶。
從老年勞動力務農時間比例的變化來看,家庭平均農業勞動時間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03年平均284天減少到2011年的204天,每年約下降9天。但家庭中老年勞動力的務農時間卻呈上升趨勢,最終結果是老年勞動力的務農時間比例由2003年27.4%增長至2011年的34.2%,提高了6.8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程度在不斷加深,農村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不斷上升。
耕地細碎化程度更高
本研究統計的經營耕地面積和塊數包括所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園地作物,通過計算得出,2003年老年農戶經營耕地面積為5.92畝,低于中青年農戶的7.80畝,隨著時間推移,兩者差距逐漸縮小,2011年老年農戶平均經營耕地6.38畝,僅比中青年農戶少種0.1畝耕地。老年農戶的耕地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而中青年農戶經營耕地面積震蕩下滑,與2003年相比,2011年中青年農戶戶均耕地面積減少了1.32畝。從耕地塊數來看,2003年老年農戶經營的耕地塊數與中青年農戶基本一致,規模經營程度的提高使得兩者的經營塊數都呈下降趨勢,但老年農戶的下降幅度較小,2011年老年農戶平均耕地塊數為4.22塊,比2011年減少0.56塊,而中青年農戶平均每戶的耕地面積下降到3.32塊,平均減少1.45塊。如不計地塊大小,老年農戶平均比中青年農戶多種約1塊地。總之,中青年農戶的平均經營規模略大,但經營總面積和塊數在逐年下降,而老年農戶的平均經營規模略小于中青年農戶,耕地細碎化程度更高。
老年農戶扮演重要角色
從糧食生產情況來看,在糧食總產量逐年上升的背景下,老年農戶的糧食生產情況相比中青年農戶總體上并沒有顯現出劣勢。2003年老年農戶戶均糧食總產量為2070.04千克,中青年農戶平均產量2410.55千克,兩類農戶的戶均糧食產量差距逐年縮小,2009年老年農戶在戶均糧食產量上首次超過中青年農戶,老年農戶平均比中青年農戶多生產了66.79千克糧食。此后兩年老年農戶也在糧食生產上保持著對中青年農戶的優勢,并且優勢逐年拉大。2011年,兩者之間的差距增加到209.59千克。2011年,老年農戶糧食產量已占到糧食總產量的42%,近十年的時間里這一比例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兩類農戶糧食種植面積的變化趨勢與糧食產量的變化基本一致。2003年老年農戶戶均糧食種植面積為6.30畝,中青年農戶為7.52畝,此后兩類農戶的戶均糧食種植面積差距逐年減小。從2010年開始老年農戶在戶均糧食種植面積上實現了對中青年農戶的超越,并且將這種優勢逐步擴大。2011年老年農戶的戶均糧食種植面積為6.77畝,此時的中青年農戶為6.41畝,老年農戶糧食面積已占到糧食總面積的42%。不管從糧食種植面積還是產量的變化,都可以發現老年農戶在糧食生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并且這種趨勢還在不斷增強。由此我們也得出結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產量總的影響在現階段還沒有明顯體現。
兩方面應對農業老齡化
總的來說,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在現階段并沒有對糧食生產造成明顯的負影響。隨著機械化水平提高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改善,糧食生產需要的勞動力投入逐漸下降,老年農戶和中青年農戶在糧食生產方面的差異趨于縮小,老年農戶戶均糧食產量和播種面積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實現了對中青年農戶的超越。老年農戶對糧食生產的貢獻作用逐年加大,2011年已達到全國糧食總產量和總面積的42%,未來老年農戶所占比重還將繼續加大。從兩類農戶不同糧食品種的單產水平對比來看,在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的玉米種植上,中青年農戶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對人工勞動強度要求較高和機播水平偏低的水稻而言,老年農戶更具生產優勢。
我國是農業大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首先要解決好農業發展的勞動力問題。雖然從現階段農業生產實際來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還沒有影響糧食產量,但不得不警惕的是,老齡化會成為一種常態并可能影響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要避免或減輕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帶來的預期不利影響,應從以機械替代勞力、提高現有勞力素質及留住適齡勞動力的視角出臺相應政策。
一是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我國現階段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沒有對農業生產造成顯著負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而老齡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導致留守在農村的老齡農民在種植決策上更加傾向于那些省時、省力、勞動強度不高又便于管理的作物。因此目前最現實也最為迫切的要求就是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化水平,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農業機械化。目前來看,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廣大山區和丘陵地帶的農業機械化率還普遍較低,政府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農機補貼政策傾斜,并提高農機研發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大力研發適合山區和丘陵作業的中小型農用機械,以更好地應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二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民。農民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能否又快又好地轉變為實際的農業生產力。由于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一出校門就直接進入到城市或是非農部門,而留守農村的大多是婦孺老弱,依靠這些農民推廣農業現代化進程顯然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建立青年農民培養計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當務之急。如何留住農村適齡勞動力甚至讓已經外流的青壯年農民回流,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目前留在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應大舉實施農業實用技能培訓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并將之轉化為現實效益。只有讓農民見到實惠,改變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現實,才能真正從源頭上遏制農業適齡勞動力的流失。與此同時,依托新型農民培育的機遇,各地政府應當大力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在國家層面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惠農政策向中青年農民和農村創業人員傾斜,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實用人才儲備。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總第1540期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