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又有1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同志們辛苦了,我向同志們致敬。”在習近平主席發表的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中,“脫貧攻堅”是關鍵詞,也是暖心詞。
我們也看到,面對“越往后越難”的脫貧攻堅,少數干部和群眾有畏難情緒,有些干部甚至把扶貧看成了負擔,認為扶貧拖了本地經濟發展的后腿。這種想法何以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模糊了共同富裕的目標,另一方面是因為對經濟增長的認識存在偏差。
毋庸置疑,經濟發展是減少貧困的基礎。當我們回顧中國扶貧開發的歷程時會發現,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歷史經驗,還是經濟學研究,都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邏輯——經濟增長是減貧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經濟增長不會自動向貧困人群“擴散”利益。有學者曾明確指出,經濟增長能否減少貧困最終取決于經濟增長的“性質”,即增長是如何取得的、參與者構成以及生產要素和政策的側重點。以此而論,如果說經濟發展被扶貧“拖了后腿”,只能說明這樣的經濟發展不健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健康的經濟增長,會讓人民共享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成果的發展,而不是滿足于人均GDP或別的單一指標的光鮮亮麗。這也是我們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主旨所在。
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享——這樣的經濟增長,才會成為脫貧攻堅的充分條件。這就要求謀劃經濟發展時,要充分考慮貧困地區、群眾的條件,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經濟發展,是補齊扶貧開發這一全面小康短板的根本依托。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五個一批”規劃著力于開掘貧困地區的資源,激發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脫貧攻堅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但只要投入得當,不僅不會拉低經濟增速,而且會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因為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進程中,會不斷釋放出人口、資源等多方面的紅利。一方面,對貧困地區的投入,會有效拉動社會投資,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貧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也將得到提高,將會促進社會消費。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貧困地區激發出的改革開放紅利、人口紅利,將成為當地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一些貧困地區充分利用國家的扶持政策,享受到了改革試點帶來的紅利,而一些曾經封閉的貧困地區,“開放”之后則實現了“彎道超車”。更為重要的是,貧困地區擁有潛在的人口紅利——經過教育扶貧等舉措,貧困人口將變成重要的人力資源。
扶貧開發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是中國取得巨大減貧成就的關鍵,也是我們正在踐行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經濟新常態下,扶貧開發與經濟增長的和諧共進,可以實現,也應該實現。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