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入了關鍵期,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現象和問題。一些地方提出各種各樣的口號,動不動就是“大戰略”“大協作”。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恨不得馬上出政績,提前宣布全面脫貧。更令人不解的是,有的貧困戶不聞不問,坐等上門幫扶。在這個關鍵期,特別需要念好統、擔、活的“三字經”。
統,是指黨委“統”起來。近期我們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開展問卷調查,脫貧攻堅負總責的第一責任人備感壓力山大。許多重要項目親力親為,全過程親自抓,各地在扶貧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
比如,太行山發展光伏產業變成了“太陽山”,吐魯番圍繞火焰山打造了“熱產業”,產業扶貧創造了奇跡。再如貴州丹寨縣探索石斛與茶嫁接、茅臺與藍莓結合,科技扶貧打造了綠色健康產業,創造了新產品,提升了附加值。
實踐證明,一個市、一個縣,黨委是扶貧工作的“主心骨”。主要任務在于總攬全局,整合資源,統籌謀劃,做決策,派干部,抓協調。
擔,是指政府“擔”起來。扶貧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必須盡快實現扶貧制度化。脫貧攻堅是個系統工程,“一縣一業、一鎮一品” “一村一策、一戶一策”,項目落地都靠政府部門具體落實。
多數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有責任有擔當,面臨各種矛盾和繁雜的工作,苦不堪言,還要受氣挨罵,精神可敬可佩。但也不難看出,有的幫扶單位缺少資源,無力扶貧;有的機構人員不足,幫扶人員缺少激情和能力,工作無從下手。
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幫助貧困村選好有創業意識和激情的領頭人,一方面要制定扶貧開發扶持政策,以財政幫扶、稅收優惠,金融投入、科技支持和土地流轉鼓勵政策,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引導工商企業進軍農業,走市場化的整村開發扶貧道路。
活,是指貧困人口“活”起來。脫貧,脫的是貧困戶的貧,要最大程度地把他們的信心“扶”起來,把“內因”激活起來,促使他們自己想干、愿意干。當前,有一種怪現象,有的貧困戶價值觀錯亂,以貧困為榮,心安理得坐收國家和社會救助;還有的缺少信心和能力,一失敗就泄氣,寧愿苦熬不愿苦干,結果越扶越貧,越扶胃口越大,等靠要思想越嚴重。
要完善統一、規范、精細的貧困戶識別方法。改變自上而下確定貧困人口分配指標的做法,防止出現有的地方“湊”貧困戶,而有的地方真正的貧困戶卻被忽略。要建立精準的農民收入計算辦法,把一家一戶家底搞清楚。不能只看表面現象,或憑村民投票決定,防止有人把“肉埋在碗底吃”,裝窮擺困。總之,要鼓勵貧困人口生發內在動力,艱苦奮斗,拔掉窮根,脫貧致富。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