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龍江五常金福泰集團為例
黑龍江省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開發綠色食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綠色食品已成為全省成長性最好的支柱產業,成為安全優質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主導品牌。但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如何克服“種強銷弱、量大鏈短、質優價不優”困擾,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黑龍江五常金福泰集團注重加快模式和業態創新,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載體,加快延長產業鏈、推動三產融合,不僅自身實現了強企富民的目標,也探索了綠色食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綠色食品與三產融合的實踐
發揮獨特優勢,夯實基礎促融合。五常金福泰集團地處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半截子村,是五常“水稻王國”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土壤為黑色沙壤土,有機質含量高。集團發揮環境和資源優勢,高標準建設原料基地,先后投入資金近億元,平整土地10000畝、硬化渠系7.5千米、整修田間道路20公里,鋪裝地下引水管線8000延長米,建設育苗基地3處,大棚近200棟,實現了智能化供水;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建成生產監控和質量檢測系統。生產環境及生產過程完全按照歐盟有機水稻生產標準進行,已建成“鴨稻”生態、歐盟有機、中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四種類型的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共10萬余畝。
厚植主導產業,提升實力促融合。集團緊緊依托綠色水稻標準化原料基地,通過實施“三個轉化”,厚植主導產業,提升集團發展實力,促進融合發展。一是向大基地轉化。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通過創新機制和效益吸引等措施,帶動企業周邊的3個鄉鎮,6個村開展有機稻種植,基地面積由成立之初的2000畝,發展到現在的10萬畝,增長近50倍。年加工稻米8萬噸,占全市水稻總量5.3%。二是向大加工轉化。以提高水稻精深加工能力為目標,引進日本佐竹等先進設備,生產鴨稻鮮芽米、歐盟有機米、有機鮮芽米等系列高標準精米和稻谷油等4個系列30多個產品。三是向大品牌轉化。注重科研投入,著力培育名優品牌,先后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合作,培育“稻花香2號、5號”等優質品種,育有“喬府君道”、“喬府大院”等系列大米品牌10多種,產品遠銷全國70多個大中城市。
創新經營模式,利益共享促融合。一是領辦合作社。2011年組建成立王家屯合作社,出資1318萬元入股,并將公司原來承包的1萬畝土地入社,帶動736戶4.28萬畝入社合股經營,形成“緊密型”利益共同體。水稻由合作社統購統銷,并實現二次分紅,確保農戶的利益。二是帶動聯合社。以王家屯合作社為主體,吸納百納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四家合作社入社,實現統一經營方式,統一分配機制,統一作業標準。三是發展訂單農業。企業采取簽訂訂單,統一種植、統一生產資料、統一品種、統一收購的形式,以每市斤高于市場0.1~0.2元的收購價保障農戶的利益。
打造全產業鏈,加快增收促融合。一方面,積極推進產業鏈橫向延伸。集團依托資源和科研優勢,組建成立5家公司,5家農機合作社,重點圍繞水稻、養殖、園藝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種子研發、園藝栽培、稻鴨養殖、屠宰加工、運輸配送、電子商務、農機服務等產業,實現了土地到餐桌全過程產業鏈條。另一方面,積極向下游產業延伸,以“稻花香”文化為核心,發展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先后投資400萬元,成立稻香村旅游文化公司,建成稻花香生態體驗區、萬米蔬菜采摘園、稻米文化廣場、生態體驗廊橋、稻米橋觀景臺、稻米文化展廳、農家特色美食餐廳等農業旅游設施項目。帶動農民發展有機蔬菜、豬、禽等種植養殖項目,發展農家樂、休閑采摘等。現已形成集種子研發、農機服務、綠色種植、有機種植、稻米精加工、市場營銷、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多元化全產業鏈布局。
綠色食品與三產融合的“金福泰模式”
金福泰集團圍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堅持通過發展促進融合,通過融合提升發展,培育了特色鮮明的融合模式——“金福泰模式”。
強化標準,融合產品鏈。嚴格將有機技術標準融入綠色有機食品種植、加工、監管產品鏈各個環節,確保每一粒米、每一件產品“純真”。一是嚴守種植標準。恪守“三不”、“三增”。“三不”,就是在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堅決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堅決不使用化肥、堅決不使用化學除草劑。“三增”,就是增加人工除草投入,全部實現人工除草;增加高端“投入品”投入,有機肥料、農藥均為進口高科技生物農藥;增加科技農藝,采取“寬窄行”移植方式和實行“淺濕干”灌溉方法,抗倒伏、促分蘗、抗病蟲害。二是嚴守質量標準。充分利用先進的加工設備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實行封閉式加工,全程不落地,避免二次污染。有機水稻收割脫粒后,采用有機水稻專用袋進行包裝,經水稻運輸專用車運輸、進庫前檢驗后,存放進有機水稻專用恒溫庫。三是全程可追溯。在基地安裝生產監控系統和質量檢測系統,對基地水、土壤、空氣實行24小時檢測,360度高清攝像頭“無死角”監控,確保種植安全,全程質量追溯。
壯大龍頭,融合要素鏈。一是注入資金血液。2015年,金福泰集團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實現資本市場融資。在資金帶動下,2016年建設生態鴨稻10000畝,每畝稻鴨養殖水田純收入可達1.5萬元。投資建設檢測空氣、土壤水分以及大米質量檢測系統,使3萬畝歐盟種植基地農產品質量追溯實現了全覆蓋。二是注入技術支撐。成立了黑龍江喬府大院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結成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育種試驗區和5000多畝的擴繁基地,有效保障了訂單農業所需優質原種的供應。三是注入文化要素。投資1000萬元建設1140平方米的稻米文化體驗館,系統展示五常稻米文化和農耕歷史。利用多媒體技術和體驗式活動展示五常大米種植的歷史淵源,讓消費者變成產品的宣傳者,讓產品從普通的食用變成一種文化享受。
升級經營,融合利益鏈。推行“公司+農戶+基地+互聯網”的經營模式,通過農戶入股,實現利益共享。一方面,龍頭企業利用綠色水稻加工增值的部分利潤對農戶和基地進行“反哺”,除了合作社社員分紅外,還為基地和農戶提供多方面的無償服務;另一方面,基地和農戶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優質綠色有機食品原料,切實解決了加工企業因原料不足而降低標準的問題,兩者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關系。實行最低保護價,把基地和農戶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基地和農戶的利益。通過企業所屬平臺為基地和農戶提供涵蓋整個農業生產、加工及銷售的系列化服務。
創新業態,融合服務鏈。為推動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集團以“互聯網+”為工具,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融合發展。2016年投資2000萬元建立質量追溯平臺。通過“云平臺”和移動終端對田間進行智能化管理,形成“一品一碼一追溯”,基地現狀、生長情況、品質等級等信息和圖片,通過手機掃碼一目了然。通過智慧農業可追溯系統,增加了有機產品附加值,“喬福君稻米”每市斤賣到36元,合作社社員每斤水稻純收入5元,畝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同時,發展020模式,加入上海眾美窩窩、健康食品網、北京易購網等10余家優質網絡平臺,與泉州糧食城、上海米大娘、北京融金匯等形成戰略合作,開辟了“歐盟有機基地、會員私家定制、產品保鮮加工、基地直供餐桌”新的高端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了銷售市場。
綠色食品與三產融合的啟示
龍頭企業是推進三產融合的主力軍。從實踐看,相當一部分企業只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對基地和農戶的利益往往關注不夠。五常金福泰集團依靠自身實力和優勢,在三產融合中起到了主力軍作用,吸引上下游經營主體集聚發展,帶動金融、信息、物流等關聯產業發展,同時加快業態創新,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電子商務營銷渠道,促進產品營銷,實現了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多贏這一理想效果。未來走好三產融合發展之路,集團要在擴大三產融合外延上實現新突破。一是加快“產技”融合。依靠互聯網,加強綠色標準化基地的基礎設施,裝備和種植技術等功能融合,創新“龍頭+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二是加快“產銷”融合。充分與淘寶、京東等較大的電商開展平臺合作,開展線上營銷,探索采用FCT的銷售模式,將利益空間更多留給農戶。三是加快“產村”融合。推進五常稻花香生態園區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帶動鄉村新型城鎮化建設。利用互聯網和APP手機端,實現與消費者線上互動,吸引游客參觀體驗,使更多農戶參與三產。
利益機制是推進三產融合的動力源。五常金福泰集團在產業化發展中實現了發展壯大,推進了三產融合,最根本是通過“龍頭+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按股分紅,訂單生產。這一辦法看似普通,但管用見效,能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激發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分享三產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不僅最大程度讓企業獲得效益,更讓農民得到實惠。未來讓農民更多分享三產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集團重點要從兩方面入手:一要創新組建形式。以合作社為基礎,吸引外部投資者以土地入股、資本入股、技術入股與基地農戶形成緊密共同體,開展聯盟技術服務。二要是創新分配方式。合理體現交易量、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價值,發展訂單、會員制農業等讓股東不僅可獲得一產紅利,又可在二三產業增值中獲得溢價,激發集團成員動力,做大做強。
合作組織是推進三產融合的黏合劑。五常金福泰集團產業化組織體系中,合作社在三產融合中的作用是比較獨特的。其上聯企業、下聯農戶,在農戶與基地、農戶與企業、農戶與市場之間起到了紐帶和橋梁作用,有效地解決了企業自身不好辦和無精力去辦的問題,解決了基地農戶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問題,從而促進綠色食品產業化生產經營又好又快地發展。要更大發揮合作社紐帶和橋梁組織作用,一是要提升標準,強化服務。要以科研院所為依托,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綠色有機標準體系的創新和實踐,做優標準體系,開展系列服務,實施全程科學精準控制。二是要聚合發展。吸引其他新型主體、種糧大戶、農技部門、農資農機、購銷企業共同參與,打造產業聯盟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多要素聯動發展和優化配置,實現產、購、銷、運、加各個環節鏈接,形成稻米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社會效益是檢驗三產融合的標桿尺。龍頭企業在自身壯大的同時,能否貢獻更多社會效益,是檢驗龍頭企業在三產融合中價值作用和效果的標尺。五常金福泰集團通過培訓和各種減免措施,提高農民素質,開展“以工補農”,不僅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好評,使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氛圍,也奠定了長遠發展的基礎。未來要創造更多社會價值,一是要融合社會資本。聚合放大產業鏈和價值鏈,開展戰略聯合,搭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借助社會資本優勢,共建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帶動制造、服務業等三產發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促增收,在承擔社會責任中切實發揮企業核心價值作用。二是要工業化興農。用工業化理念帶動農業發展,著眼于農產品品牌,推廣應用一批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