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工業部門改變了落后的農村,吸納了從落后農業部門中的剩余勞動力,開辟了城鎮化的歷史進程。從歷史的經驗看,城鎮化帶來經濟社會繁榮和人類福利的進步。
然而,由于城鄉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和城鄉制度結構的不同,在城鎮化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分化日益明顯。由于投資和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以及制度因素對城鄉部門的市場流動性具有阻礙作用,造成城鄉二元結構被進一步固化,城鄉關系在城鎮化過程的日益失衡,這也日益醞釀成為城鎮化過程中增加的發展風險。
城鎮化意味著城鎮部門非農產業的經濟驅動作用,意味著人口向城鎮集中和城市建成面積的擴大,這總體還是一種城鎮中心的發展道路。從農村和城市構成一種發展的連續統,城鎮意味著一種新的現代化的文明,而鄉村構成城鎮化過程中被淘汰的產業和被遺棄的空間。但是,如果城鎮化過程中城鄉分化和失衡日益加劇,城鄉的二元壁壘不能有效彌合。城鎮化過程就會造成城鄉關系的撕裂,并實際上將限制了城鎮化持續發展的可能。
所以,城鎮化的發展,不能僅僅理解為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化,不能僅僅理解為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城鎮化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城鎮發展和農村發展兩個面向,一方面需要考慮城鎮化對城鎮生活的影響,同時考慮城鎮化過程對農村的影響,以及考慮其對城鄉發展的差別影響,及由于影響的差別性所帶來城鄉關系的變化。城鎮化的發展,更加應該具有一種城鄉整體的視角。城鎮化意味著鄉村和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共同發展,市城鄉社會關系的重構過程,而城鎮化是城鄉整體發展實現其目標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如果城鎮化過程中造成繁榮繁華的城市和日益衰落農村的對立,如果農村發展被拋棄在城鎮化過程的財富增長和現代化進步之外,那么城鎮化的道路就出現了問題,而且城鎮化進程也孕育了自身的危機。
同時,在城鄉發展過程中,城鄉兩部門的結構性調整共同支持城鎮化。不僅需要增強城鎮工業部門對城鎮化的積極作用,同時考慮農村農業部門和農村發展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城鄉兩部門在城鎮化過程中共同塑造出新的一體化和均衡的關系,并在城鄉差別性的空間形態和產業形態上對接現代生活。
因此,城鎮化發展不僅是從農村向城市的轉化,而是城鄉協調和城鄉共同的發展進步。城鎮化所致力要追求的,不是對日益增強的城鄉分化的應對,而更加是從城鄉整體視野下的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同繁榮。城鎮化發展需要從城鄉整體發展的視野出發,一方面重視新農村建設,一方面重視新城鎮建設,重視城鄉關系的改變和塑造,促進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向城鄉一體的現代社會轉變。這就需要以城鎮化為主軸來推動城鄉之間的平衡發展、城鄉一體的發展,以及城鄉聯動的發展,從而實現城鄉生活的整體進步,并在城鄉共同繁榮中不斷推動城鎮化。
所謂城鄉平衡發展,是指在城鎮化過程中減少城鄉發展的差距,促進對城市居民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的均等化。所謂城鄉一體的發展,在于改革城鄉二元體制的制度壁壘,促進城鄉二元結構的破解,構造城鄉一體化的統一市場。城鄉一體的意義不僅在于依托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而在于促進人的自由流動性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城鄉之間人口的生活福祉。所謂城鄉聯動發展,就要求在城鎮化過程中需要同時推動資本進入農村、加強對農村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實現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同時,農村農業部門的生產率進步,城鄉之間的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商品貿易的自由流動和相互支持,也共同支持著中國的城鎮化發展。
我國城鎮化發展需要追求的觀念革命在于,城鎮化不是一個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過程,而是在城市和鄉村基礎上的整體轉變。需要在城鄉整體發展視野下推動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國城鎮化發展也深刻地受到相關城鄉制度安排的影響。因此我國的城鎮化過程需要城市和農村兩個側面的綜合改革。
如果說西方國家城鎮化發展歷程是一種“先城市化,再逆城市化,然后再城市化”的波動性的城鄉發展模式,值得思考的是我國是否有能夠探索出一條從城鄉整體發展中推進城鎮化、構造城鄉一體化的共同轉型的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從理論上回顧中國城鄉發展道路的實踐和經驗、討論統籌城鄉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關系,研究討論統籌城鄉發展的國際經驗,同時思考城鄉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關系和相關制度改革。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城市化、都市圈與區域發展、人口規劃與人口綜合調控、流動人口·城鄉移民與城市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探索與爭鳴”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