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已經完成了一個周期,長期實行積極和穩健政策,經濟運行穩定在周期性底部。中國經濟當前正在走向一個新周期,處在新周期的起點上。
第二,本輪經濟在下行階段出現了跟以往不同的特點,即區域分化。上一輪經濟周期,處在下行階段的時候是2007年的第二季度開始,經濟增速從14.9%降到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6.2%,區域分化并沒有現在這么明顯。這次從2010年第一季度12.2%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6.7%,到目前區域分化非常嚴重。我覺得關鍵問題表現在結構轉型上。本次結構轉型最大的特點是在內外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產能嚴重過剩,受影響和打擊最大的是西北、東北等資源型比重大、產業結構重型化的地區,還有行業壟斷嚴重地區。這些地區包括東北、西北、山西、內蒙古等。
這些地區遇到的問題,在供給結構上,結構偏重、依賴資源、壟斷僵化、沒有新產業,或者是沒有新優勢、缺乏新動力。這些地區要與發達地區競爭,形成新的優勢,在體制上、創新上、要素配置上是有缺陷的。在一個地區,新的比較優勢形成以后,另外一個地區想跟它競爭,付出的成本代價要比現有地區高得多。當東部沿海地區的新經濟、新動力形成以后,它的比較優勢已經形成,這些落后地區想跟它學習或者是競爭是非常難的。“山頭”已經占領,再去攻“山頭”,成本是非常大的,但效果卻不一定好。
在需求結構上,地區之間的差異在縮小。但是,大家要注意,落后地區的內部投資、消費的失衡程度比發達地區嚴重得多。東北、西北等這些地區的群體收入結構的分化也比發達地區嚴重,高收入和低收入階層的差距,按照五等分法,大部分經濟落后省份的收入分化嚴重,中低收入群體收入不足,購買力不高,帶來的結果是內部地區的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要想讓消費代替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比較困難。沒有消費,建了那么多的廣場、大廈都沒有用,消費上不去,這些地區都要凋敝。這些地區的中低階層的消費水平非常低,遠遠低于發達地區。在供給上,傳統的重型結構、資源型依賴、壟斷僵化、缺乏創新,要想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是非常難的。
今年上半年,這些地區經濟增速從負轉正,從過去的低位變成中位,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主要都是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的,而新經濟增長不足,持續性不夠。中國要消除地區差距,這些資源型、重型結構、壟斷僵化的地區關鍵是要進行兩個創新。一是制度創新,二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創新,新動力就沒有支撐。為什么東北、西北的民營經濟不行?因為東北、西北的民營經濟跟浙江、江蘇的民營經濟不一樣。東北、西北的民營經濟對國有企業的依附性非常強,國有企業發展快,民營企業發展快,反之亦然。而浙江、廣東民營企業的獨立性非常強。為什么?就是因為體制。再看科技創新,當前中國進行新舊動力轉化,急需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有兩種,一種是集中式創新,靠國家,從上到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短時間內取得市場不能達到的創新成果。但是,影響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主要方面是社會分散式創新,這方面我們遠遠不夠。社會分散創新跟集中創新需要的條件恰恰相反,不改革是達不到的。
分散式的社會創新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市場的充分競爭,需要有市場空間自由,市場主體競爭沒有空間限制。二是市場競爭領域要公平,減少壟斷,或者很少壟斷。目前中國消費市場的價格幾乎達到了世界之最,我們的消費價格超過日本、韓國的價格。什么原因?就是商品生產環節進入的門檻高,出來的門檻也高。交易成本、稅費負擔都重,制度交易成本高,都轉移到消費價格上。福利經濟學上,在供給和需求曲線上,壟斷利潤來自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剩余。少有壟斷是創新和競爭的必要條件。過度壟斷會降低國家的總體競爭力、降低區域競爭優勢。三是創新要有充分的創新空間。空間包括立體的、縱向的。創新者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新邊界。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可以在東北、西北地區設計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示范新區,大膽創新。但是,我是很悲觀的。東北、西北這些地區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市場的“山頭”已經占領,要攻下來非常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