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正處在開展深度脫貧的攻堅克難階段。深度貧困多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貧困人口占比和貧困發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體經濟薄弱,是最艱難也是最后的“硬骨頭”,是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深度貧困群體中除了部分失去勞動能力的人,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有勞動能力但缺少脫貧動力的群體,表現為“等靠要”。如何激發和培育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扭轉“等靠要”現象?我們認為,建立有的放矢的激勵機制,是扭轉這一現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
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是必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要對扶貧對象科學有效地加以區分。如果對扶貧對象不加區分地盲目“輸血”,相當于變相鼓勵“等靠要”的心理狀態,客觀上削弱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內在動力。另外,在“等靠要”現象客觀存在的條件下,不應將政府大力幫扶和貧困戶主動脫貧的責任混為一談。脫貧攻堅責權不清的情況下,容易使部分有依賴性的貧困群眾將脫貧責任完全歸結于政府或干部,弱化自我發展的期許和行動,助長“等靠要”風氣的滋生。
“等靠要”現象如果蔓延,也會影響貧困地區其他群眾的積極性。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差距本來并不大,貧困戶擁有資源卻不努力,非貧困戶有干事創業的想法卻無法直接享受到國家的扶持投入,其致富積極性可能受到打擊;再加上前期可能存在“識別不精準”埋下的不滿,容易引發非貧困戶的不公平感、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引發非貧困戶和貧困戶之間的矛盾。貧困戶群體中有脫貧意愿但想法尚不明確的人,看到他人在“等靠要”中獲得實際利益,也可能會有樣學樣,降低脫貧主動性。
激勵機制不到位還將影響扶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廣大扶貧干部為了幫助群眾致富殫精竭慮,可在“等靠要”的群眾那里,卻常常吃到“閉門羹”,挫傷了他們的扶貧積極性。脫貧攻堅是中央的硬性要求,但如果無法有效扭轉“等靠要”現象,扶貧干部或許會追求表面的扶貧效果,對貧苦戶直接發錢了事,這就有悖于中央精準扶貧的初衷。
如何扭轉部分貧困群眾的“等靠要”心理,增強他們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方向:“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在此基礎上,我們建議通過“精準激勵”政策,用創新手段激發群眾“我要脫貧”的動力,明確脫貧責任,充分保護和發揮扶貧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
加強對“造血”政策的研究和推行,讓“我要脫貧”的人獲得更多的利益。精準扶貧要“精準激勵”。要讓有主動性、有思路的貧困戶獲得更多的資源以擴大產業規模。對于產業發展典型、致富典型要給予物質和發展機會獎勵,更要對他們進行宣傳,以發揮他們對貧困群體的模范帶頭作用,讓后進者深刻認識到“等靠要”來的只是短期的蠅頭小利,依靠自己的雙手才能開創堅實的美好明天。
對主動脫貧心理和行為進行制度化激勵。湖南十八洞村為扭轉有些貧苦戶的“等靠要”思想,采取了“五星道德模范戶”評選制度,以“積極脫貧”作為評選標準,村民互評作為評選依據,評選的結果不僅公示,還需要掛到村民家門口。最后,成功地使貧困戶積極投入脫貧工作。這種創新的方法實際上將主動脫貧通過互評制度塑造成了一種規范,利用村莊“熟人社會”村民們緊密的關系,加強了規范的力度,成功改變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這種利用社會心理引導風氣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實驗和推廣。
嘗試對“等靠要”現象進行負向激勵,讓“要我脫貧”的人難以坐享其成。對于兩種類型的“等靠要”貧困戶,要運用不同的手段加以引導。對于滿足于現有扶貧政策紅利的貧困戶,要加強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預,提升他們的志氣、信心和對未來的期待。對于純粹就是要占便宜、鉆空子、發“扶貧”財的貧困戶,各級政府、村兩委和村里有威望的人必須達成共識,一定程度上減少其政策收益,并加強思想教育和引導,轉“要我扶貧”為“我要扶貧”。
扶貧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基層干部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對癥下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一線扶貧干部大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非常有創造力的中青年,制度規定越死,越不利于激發他們的首創精神。要給予他們靈活機動的政策權限、建立責權相當的考核機制和容錯機制,來鼓勵扶貧干部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放心、大膽地創新更加有效的扶貧激勵機制和扶貧措施。
貧困的產生,既有客觀條件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我們要充分意識到,精神貧困和“等靠要”思想是精準扶貧中最大的“攔路虎”,嚴重影響脫貧攻堅大局。除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之外,單單強調政府或干部責任,而不改變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的扶貧做法有可能是在“養懶漢”,與精準扶貧思想也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建立激勵機制,針對性地解決“等靠要”思想,扶貧更扶志,從“等靠要”到“比脫帽”,最終使貧苦戶走上創富之路。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