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推動鄉村振興,不斷滿足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鄉村文藝工作者在創造文藝作品時應深刻把握習近平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五點希望,并以此為指導,不斷打磨作品,為文藝界的繁榮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來,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涌現出一大批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它們憑借精妙的內容設計、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對現實的深入思考,實現了市場和口碑的雙贏。但是隨著文藝行業的資本化傾向不斷加強,一些內容低俗、劇情簡單的文藝作品活躍在大眾視野之中,打擊著人民對我國文藝作品的信心。這類作品的投資人與創作人高度重視流量,而忽視了文藝作品本身的意義,使文藝作品沾滿了銅臭氣,以至于許多作品難以走進人民心里,更不用說觸發人民的情感共鳴和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了。特別是部分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其創作者根本沒有深入農村實際,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僅不能反應農村發生的深刻變化,關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描寫更是嚴重脫離現實,農民自然拒絕對這類作品買單。因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承擔起身上的責任和使命,不斷創作高質量的文藝精品,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第一,講好鄉村振興的故事。“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鄉村振興將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舉,也必將為文藝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鄉村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新時代新征程中萃取素材,把文藝創造寫到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歷史上,推動我國文藝事業蓬勃發展。講好鄉村振興的故事,能夠使村民精神抖擻、充滿干勁地從事偉大事業,能夠吸引更多資源要素流入鄉村,能夠匯聚起全社會推動鄉村振興的的合力,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的智慧與力量,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提升文藝作品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堅持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鄉村文化建設與文藝創作也應堅持這一原則,堅持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實際上還為文藝創作注入新的活力。當前,文藝市場的商業化趨勢加重,充斥著許多千篇一律、粗制濫造的文藝作品,根本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農民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文藝工作者在以他們為原型進行創作時,自然不會再次走進千篇一律的文化沙漠。并且,時代在變化,農民的實踐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為文藝的轉型、創新與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第三,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內涵。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鄉土文化的豐富內涵,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例如農耕農業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農業生產、天文氣象等文化知識,彰顯了古人的卓越智慧;節日節慶文化中記載了傳統節日的起源、慶祝活動及美好寓意;手工手藝文化則體現了傳統社會的審美與超前技藝;孝親敬老文化中包括諸多禮儀規范,恰好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由于歷史的原因,鄉土文化中的許多精華已經流失,或是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升華其精華、舍棄其糟粕,使鄉土文化以更多樣化、更具有影響力的形式在新時代傳承發展下去,需要文藝工作者的重視與努力。
第四,描繪真實的鄉村形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和農村迎來了又一次轉型。這種轉型會讓農村的社會結構、生產結構、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一直以來,人們對農村和農民都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和認知偏差,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提到的,城里人認為,“土”“愚”“私”是鄉里人的三大性格特征。習近平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偏見可能會影響著社會主義農業強國的建設,并且如今的農村、農民早就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在一步步向和美鄉村靠近。破除這種偏見,為鄉村振興添一把文化柴,需要文藝工作者走進農村,走近農民,向大眾展示當代中國的真實鄉村形象,勾勒新時代的鄉村新風貌。
第五,堅持向上向善的價值取向。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鄉村文藝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育人化人功能對于肅清鄉村風氣,提升鄉風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農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層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農村現實之間還存在著相脫節和不協調問題,精神文化生活還較為單一。先進的、優秀的文化沒能完全占據人們的思想領域,與此同時,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乘虛而入,導致部分地區迷信賭博之風盛行。引導人民積極向上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責任,面對我國農村目前的精神文化困境,廣大文藝工作者更應該在自己的作品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傳播正能量,讓文明之風吹遍鄉村的每個角落。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