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舉辦 “展望農業新機遇 鄉村振興新挑戰——2018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暨中國農業企業領袖論壇 ”。下文是陳錫文在論壇發言的速記稿,未經本人審閱,只供參考學習。
尊敬的孫校長,各位參加會議的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來參加新年的年會。農大的這個會確實引起很大的反響,所以也很高興能有機會受邀請參加這個會。這個會的主題是關于振興鄉村的,剛才孫校長結合他自己的學習,對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了非常好的解讀。雖然篇幅不長,但是非常精密、非常重要。我想借這個機會,關于鄉村振興談兩點個人的認識,完全都是個人的認識,供大家參考。 第一我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想法,就是為什么中央要在這個時候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二點想談一談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怎么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都是一些個人的看法,不一定對。
一、城鎮化到70%,中國農村也還會有4.5億人口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在建國之初黨中央就提出來,要實現中國從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這個可以說是這60多年來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人民一直在追求的一個愿望。這個過程在持續推進,也見到了很多影響和效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那個時候我們城鎮化的人口只有18%,到了去年我們人口的城鎮化已經達到了57.35%,到今年年底,我估計40年來,實際上是39年的時間中,人口城鎮化的比重已經提高40個百分點,這應當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從農業農村來講毫無疑問,如果不是這幾年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有這么多農民能夠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這么大的改善。所以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可以說城鎮化是追蹤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的原因,這個過程還遠沒有結束,還在向前推進。在這個時候為什么中央要提出振興鄉村?我想這完全是從中國的國情、從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中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的一個重大判斷,也是今后發展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剛才孫校長致辭中講到,十九大報告一共提出了七大戰略,大家都知道,第一是科教興國戰略,第二是人才強國戰略,第三是創新發展戰略,第四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第五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第六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七是居民融合發展戰略。其實其他六大戰略在以前的中央文件中,中央領導重要講話中或多或少都提過,有的都耳熟能詳,比如科教興奮、人才強國等等這些都反復提過,而唯獨鄉村振興這次是第一次提出。它提出的背景就像總書記講的那樣,正值處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上,也就是說再過幾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小康,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基本現代化,到2050年要建成現代化強國。所以在這個階段提出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確實有它的特殊背景,這個背景就是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到今年年底總人口大概會接近14個億,去年是13.8271億,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
我剛才講到,我們現在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7.35%,去年有7.9億多萬人是統計在城鎮人口中,當然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是他們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其實按這個口徑算,去年年底常住在農村的人還有接近5.9億,這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就是人口眾多,其中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我們要做一些設想,就是在未來的發展中,無論是實現全面小康也好,還是實現基本現代化乃至建成現代化強國也好,那個時候中國的人口城鄉分布大概是個什么格局?這個很多專家都做過統計。據我所知,太遠的不敢說,近期的預測一般會做到2030,普遍都認為2030年前后中國的整人口大概會達到15億人,曾經一度我記得大概十年前人口學家認為,按照當時的政策測算下來,到2030達不到15億,大概14億多一點。但是最近已經實行二胎政策,所以人口的增長率又有所增長,按照這個算法大概到2030年總人口還是在15億左右。15億左右的總人口那時候城鎮化率能達到多少?據我了解,大概能達到70%,因為我們“十三五”規劃提的目標到2020年,人口的城鎮化率要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按照這個測算,到2030年人口的城鎮化率達到70%是一個普遍的比例。
回過頭來講,15億人口的70%的城鎮化比,也就意味著農村還有30%,而15億人的30%是多少呢?是4.5億。就可以設想一個有著4.5億生活的地域,如果不把它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里人的幸福生活,說句實在話,我們就對不起農民。所以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講,農村一定要讓它建設好,農業一定要讓它更好發展,這樣才能促進整個中國現代化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很多人都認為,我剛才講到現代化競爭中城鎮化是一個最強大的推動力,這個觀點我也非常贊同,但是問題是中國要經過多長時間的努力才能使得自己的人口基本上都實現現代化?我想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四年前,2013年的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當時中央召開的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講過一句話,關于人口的城鎮化問題,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這個講話是公開發表的,我想歷史耐心還要加上足夠的,可見它不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在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中,如果農村還存在著數量相當大的人口,那么怎么可以讓農村衰落?怎么可以讓農村衰敗?我想這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一個重大的事情。確實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聽到過有這樣一些議論,有的同事認為既然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那么有人就認為農村的衰敗是不可挽回的一個事實。所以認為農村衰敗具有現代化國家中的一個規律性,這個問題我覺得是需要討論的。第一要討論的是我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你們去看一看他們那里的農村,我想當然不可能跟他那里的城市相比,但它那里的農村至少說不上是衰敗。所以現代化一定意味著鄉村衰敗,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出現了有些國家現代過程中農村衰敗了,這是他們的規律,也不一定是中國的規律。因為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成員就有190多個,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超過1億人的這是巨國,一共只有11個國家。在這11個國家中,人口超過1億的,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大概就是兩個,一個是美國,3.2億多人,還不到我們的一個零頭,還有一個是日本,1.2億多人,它相當于中國總人口的9%。不去談論美國和日本的農村現代化是不是衰敗了,如果他們衰敗了,那也是他們的規律,而不是中國的規律。而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競爭中,實現現代化以后,城鄉是個什么格局?人口在城鄉之中的分布到底是個什么狀態?我想這個規律世界還沒有總結出來,只能靠中國自己去總結和探索。第三如果到了2030年,我們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還有4.5億人,再設想一下,當然這個已經是沒有科學的預測得出來的結果,就是到2050年分布的城鎮化率達到30%,農村還有3億,有這么大數量的農村人口的背景下,我想中國是無論如何不能讓農村衰敗的,否則這個國家就會產生一種難以承受的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現鄉村振興,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作為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作為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一種階段性特征決定,我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農村,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忽視農民。我希望這個問題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在城鎮和工業發展過程中,農村才真正不會衰敗。這是我想談的第一個認識。
二、農業的現代化要建立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第二個認識就是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如何去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是個非常大的課題。剛才孫校長在解讀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這部分的時候其實已經講到。我想大家都可能多次讀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振興鄉村的這一段內容,我也反復讀了多次。這段文字可以說不長,一共只有420多個字,連標點符號在內。連標題、黑體字在內一共只有9句話,但是內容極其豐富,可以說各個方面都解讀。我覺得這其中有兩句話需要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第一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第二是要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我之所以強調要特別重視,因為我覺得在黨的重要文件上,黨代會的報告中或者其他的重要文件中,出現這兩句話都是第一次。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個話以前沒有講過,當然類似的話我們講到,比如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實際上體現了這個意思,這次報告中仍然強調了這個重點,但是明確提出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這是第一次,而且這是觀念上、認識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創新。十九大報告通篇3.2萬多字,其中戰略講了七個,有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講了三處,一處是剛才講的農業農村要堅持優先發展,還有一處講的教育要優先發展,還有一處是要實行就業優先戰略。但是我想教育優先、就業優先不僅僅是用于城市,同樣適用于農村,農村也必須要實行教育優先、就業優先的戰略。所以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顯然是有它特定的含義在里面,這是一句。
第二句話就是特別強調要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我們講過多次,在改革開放之前周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四個現代化對農業的現代化,一直強調,改革開放之后我們也都在強調。但是明確提出農村也要現代化,這可能也是第一次。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就是中國的農治大家概括得好,叫三農。所以中國的農業不僅僅是從中國的農村,不僅僅是要解決一個農業的問題,更重要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的扶植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經常理解農業現代化毫無疑問它是以提高效率為基本的目標,因此農業的現代化一定是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中從農業中減下去了,而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一下子還進不去,那么農村就業問題怎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怎么解決?而如果農民的就業問題解決不了,那么這個國家的全面小康也好、基本現代化也好,現代化強國也好,可能都是不夠格的,含金量都是不足的。所以這兩句話值得我們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
關于農業的現代化,我想報告里講得比較完整,一些重點方面在十九大報告中都明確地提出了要求,我自己理解這個報告中至少提出了三方面大的要求。一個從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來講,明確地提出了要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這個話應該說兩年多前總書記考察時就講過,但是無論在學界還是在實際工作部門,關于建立三個建設體系的問題,我自己感覺到關注還是不夠。比如現在簡單地討論什么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什么叫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什么叫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央提出來是什么含義?我自己也在冥思苦想,也在總結農民的經驗,這三個體系到底是什么?我覺得這方面的研究還是不足的,應當花大力氣去研究。我自己的理解,當然不一定對。產業體系其實主要講的是結構和資源的有效利用。要建立一個現代的農業產業,首先要考慮這個國家包括我們中國,農業的自然資源狀況是怎么樣的?這樣一些農業的自然資源能不能得到科學的、充分的、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形成農業的內容的、各個部門的協調發展。比如農林牧漁能夠全面發展,我們現在的資源是不是真正能夠促使農林牧漁各業比較協調的發展。所以從大的角度來說,資源會決定你的產業,我們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應當形成中國農業的合理產業結構。從改革開放以來,從結構的不斷調整,也說明了我們已經意識到農業的資源具有多樣性,因此它存在著發展多種產業的可能性。除了在利用農業資源和發展農業的各個部門、或者農業的各個產業之間,其實農業的產業體系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農業的產業體系不僅僅是只顧于田間地頭,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有更多的比重會進入加工和營銷。所以農業的產業體系我想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得農業資源能夠各得其所,提供最大的效率。第二如此眾多的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新的變化,讓它進入加工、流通這些領域,而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
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主要是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品和產業鏈的政策。那么什么叫農業的生產體系?我也是自己的理解。我覺得生產體系其實主要講的是運用什么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現代農業應當運用現代化的農業手段去從事生產,所以毫無疑問這里著重講的是農業的科技化。包括從糧種到栽培養殖技術,到使用的各種裝備技術,一直到后面的加工營銷,都要從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我們的農業確實已經從傳統農業完全依靠手工更快轉向了依靠機械、依靠科技進步。現在好像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現在是56%,農業全程機械化大概65%,但是在小麥這個特定的產品當中,農業的全程機械化率已經過了90%,高的地方甚至能達到95%。這說明我們的農業生產過程它運用的手段和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所以就需要認真考慮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怎么使我們的農業生產的手段和技術不斷地現代化。今天早晨出來之前看新聞,看到一個新聞很受鼓舞,這個新聞播到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怎么樣努力結合當地的實際去發展各種小型的山地機械,來實現山區農業的現代化,其中有一個節目我看了很震撼。它因為大量水果是種在山上,特別是柑橘,要把它種好不容易,但是這些柑橘成熟了搬到山下來是個很艱苦的事情。結果當地的農業技術部門研究開發,也得到當地農民的擁護,單軌的軌道放上山。摘的水果裝到筐里,從軌道車一直運到山下。其實這個工程,單軌軌道車我坦率說,大概在二三十年前去日本、臺灣都看到了,但我們國家就不知道為什么,這么長時間一直沒有開發利用,現在在廣西用上了。那個農村合作社負責人在電視里講的幾句話是很震撼的,他說同樣的這些水果,如果沒有這個單軌車,要運下來,一天要用四十個人工,現在一個人就夠了。那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更不得了的一件事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從這個角度,從生產手段它的變革是實現現代化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所以講生產體系,就是我們從育種開始,從最基本的投入開始研究,一直到最后農產品出來,讓它加工、增值,都采取了一些什么樣的現代的、不斷進步的技術,這是農業的生產。
而農業的經營體系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等這些要素,如何能讓它優化利用,每一個東西都很好,但是你不能把它很好地組織起來的話,效率不會太高。所以我們講經營體系,實際上是講如何把這些已經開發出來,得到認可的資源也好、要素也好,能夠讓它優化組合,形成一種現實的增長能力,投入生產、經營和運行。
所以這三個體系,我自己也是這樣,我坦率說兩年多前看總書記在吉林講話的時候我也一蒙,我說三個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到底有什么區別?之間的聯系是什么?這次我覺得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認真做一些研究,我也希望農大的研究院能夠在這個問題上多下一些功夫。通過這個過程,我想實際上就可以把社會上各種各樣關注農業、熱愛農業,愿意到農業開發投資、工作的各方面人員都組合起來,在產業結構優化上、在加工增值方面、在新技術、新設備開發研究方面等等,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
三、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所以我理解十九大報告對農業的說法,第一是農業三農的體系,第二就是要健全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很多人都知道,其實加入WTO之前我國的農業說不上享受了國家多少的支持保護體系,國家的支持反而是少的。所以我看到過有些專家做出的專家,2000年以前中國的農業支持保護是負的,入市之后我們逐步取消了農業稅,逐步實行了各種各樣的補貼和支持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還是很缺乏經驗,但是它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糧生產,能夠使糧在十幾年進行豐收,實際上和國家的政策分不開的。但是你有心要支持,但是方法如果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效應。比如我們的糧食產量從2004年以來一直在增加,當然最高點增到2015年,是連續12年增產,從8614億斤增長到12429億斤,增產幅度非常大,三十年期間糧食年度產量提高了3800倍,一年增長300多億。第一是我們主動調控,第二都減稅,去年減了104億,都處在歷史的最高位置。這個和技術進步和農民努力都有關系,但是和國家的定價機制也有關系。很多同志都知道,2004年以后我們出臺了主要糧食作物最低收購價,后來有些納入了臨時收購價。這個政策一開頭是非常有成效,我自己也經歷了,2003年底,黨中央決定,因為當時糧食產量是8614億斤,這個產量水平差不多已經回到了1990年的水平去了。所以再不增產糧食供給就有問題了,所以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減免農業稅、包括糧食最低價等等。但是那個時候的價格,政府的最低價是略低于市場價,就是給農民一個托底的價格,你放心種,最低它跌到政府定的最低收購價,那由政府來收購,這樣農民就放心踏實種了。而且這個政策從2004年到2007年整整四年時間,沒有什么啟動托底價,而且這四年中政府也沒有去調整提高最低價。但是到了2008年不行了,就是因為我們在經濟的快速增長中沒有管控好我們的要素價格,土地的價格、勞動力的價格、資金的價格都快速增長,到了2008年這個最低價就托不住,農民強烈要求政府增價。于是從2008年到2014年,主要的糧食品種年年提價,無論是最低價還是零儲價。提價對農民有好處,所以也帶來了糧食的連年增產。但是不斷提高政府提價也有副作用,第一你把價格提的比市場還高,就成了市場最高價,于是其他市場因素只好從市場退出。因為其他的市場化流通不敢收,這么高收如果倒掛就賠本了,所以政府的糧食部門成了市場上唯一的買主。收進去了,國家的補貼就在那兒放著,農民得到的不是市場給他的價格,而是政府給他的補貼。第二個重要的后果就是你把市場的收購價格提得這么高,于是出現了很多業內同事講的,包括現在還存在,一度出現了買強面弱。就是做面包的面粉價格已經高于面包價了,那這面包怎么做?所以很多加工企業也不得不關閉退出。第三你的價格不斷提,總有一天會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所以我們為國際市場的糧食進入中國打開了大門,這就是帶來的后果。所以既要看到最低價的補貼起到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由于補貼不恰當,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后果。
所以這次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們的農業補貼政策,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認真地學習發達國家通過什么方式補貼農業,因為它里面對農業的補貼WTO規則是允許的,但是它又是有限制的。所以正在進行的東北的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售價格制度,提出了市場定價、價不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么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關于有沒有產業政策,我覺得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就是一個產業政策,它決定農業在國際中的具體定位,它決定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發展方向,所以這給發展農業具有重大意義。
四、不是要盡快消滅小農戶,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第三層意思就是要努力地培育各種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農業的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使得小農戶能夠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機結合。這個局面我想大家都已經看到了,但是我在想包括我自己在內,最開始關于農業的現代發展都比較多地想到必須走土地流轉集中規模化經營的道路,到現在看我想也是對的。但是中國的國情很難做到讓大量的農民,甚至是百分之八九十的農民都盡快退出農業,這樣才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經營,這個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問題不在于我們最終實現現代化以后,每個農業經營主體能經營多少,都大規模地農業。而在于我們從現在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怎么樣來看待還有這么多數量的農民,他們的減少是一個漸性和逐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引起大的社會動蕩,就要保證農民有充分的就業。所以我覺得總書記在這個講話里大家也都知道,小農戶的概念這恐怕也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次,而這次講的不是要盡快消滅小農戶,而是要讓小農戶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讓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機銜接,這個含義就非常深刻。實際上他回應了為什么要推進鄉村振興,剛才講從人口、從農民的轉移層出來的,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也想到總書記在這個方面曾經講過另一個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總書記在去年4月25號,在安徽省參加改革座談會講過這個話,他說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技術,這個認識都是一樣的,但是他講了要改變我國農業的這種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是需要條件和時間的。條件講了三個,第一就是城鎮化率,人口的大規模轉移,人走了地才能做起來,這是一個條件。第二就是農業科技要有明顯的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的基礎。第三強調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化現代服務體系去幫著辦。倒過頭來的意思是你想搞土地規模經營,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而不是趕人。我覺得這個道理講得很好。
第二他講了時間多長,他說要把這個過程,就是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要把它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剛才講到2013年他對人口城鎮化問題用了一個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2015年對于農業分散、粗放的問題又用了要夠足夠的歷史耐心,這其實講了同一件事,就是現代化進程中,農業人口的城鎮化和人口轉移。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講,就能理解為什么不可能也不可以急著提出要消滅小農戶,而是要讓小農戶能夠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融入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讓他成為有機的銜接過程。所以規模經營也好,多種經營主體也好,他以前講了,現在仍然強調。但是我覺得這次十九大之后,我們應當有更理性的態度來看待農村存在這么大數量的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問題。第二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這個局面不可能一下改變。所以農村的政策、農村的經營模式等等,都要依靠十九大報告來解決。怎么樣想辦法讓這么多的小農戶能夠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這是我們要做的大量的事情。特別是在座的很多都是到農業農村投資發展的公司企業,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如果中國的“三農”問題變成一農,就是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這件事好辦,大規模的投資、現代化的技術、大規模的經營,讓農民全走,效率就上去了。那農民全走他們上哪兒去?如果他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是不是引出的問題比現在更麻煩?所以我們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在關注這個問題,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要因時因地去發展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形勢,有一條路就是通過流轉集中規模經營,這在地方是有條件的,也是搞得很好的。但是還有一條路,就是一時半會小農戶不愿意放棄自己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時候,你也得去讓他融入或者是讓他和現代農業銜接,就是通過發展農業的現代化、一種體系,現實中很多托管、代工、購買服務等等都可以實現這樣的一個目標,這在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問題。因為這次大家看到,第三次農業普查資料報出來農業經營戶有2億多,這是中國的國情。如果哪天我們把農業經營戶減到1%,就是200多萬戶的時候,這跟日本、美國就差不多了。但是100%要減掉99%這個事不那么容易,沒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要說下鄉,資本下鄉、大家下鄉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考慮到除了提高農業自身的效率,當然這里包括勞動力生產率,更要考慮怎么給農民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我們大家應該共同的努力。
五、開拓第三產業就業空間,鄉村振興不要再像新農村建設那樣去刷墻建房
所以未來的農業現代化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全面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我理解至少這幾個問題要處理好,一個是關于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問題,也是關于支持保護政策的問題。第二尤其要認真考慮怎么樣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機銜接。至于農村的現代化,剛才孫校長做了非常好的解讀,這五句話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大家讀起來都是似曾相識,因為12年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第十個五年規劃的時候,對農村建設提了五句話,那時候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2年過去了,這五句話的要求提高了。原來叫生產發展,現在叫產業興旺,原來叫生活寬裕,現在叫生活富裕,原來叫管理民主,現在叫治理有效,原來叫村容整潔,現在叫生態宜居,唯獨鄉風文明沒變。所以這五個方面經過12年的努力,那四個方面都有比較大的發展,鄉村文明這件事我可能覺得問題還比較大,還要繼續努力。而且到最后現代化了,也是鄉村文明。但是這五句話提出來自己一比就知道,第一我們12年來有了很大的進步,發展了。第二未來提出的要求更高。特別是孫校長剛才講到的,這五句話,過去有五句,現在也有五句,它體現的是五位一體的總體要求,不是單方面的生產效率提高,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單求某一方面的突破解決不了太大的問題。我記得2005年,制定“十一五”規劃提出那幾句話的時候,當時領導也給我們要求,說這是個大事,什么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你們要解釋清楚,不能產生片面性和麻木性,特別是要解釋全面,同時要通俗,要讓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都能聽得懂,這個很重要。所以那會兒2005年編的五句話也是費了大勁。編出來之后,報中央審議的時候,中央還是表揚的,說當初那五句話編是編得不錯,很全面也很通俗,但是有的領導說我們最擔心的是文件里講了五句話,最后他就干了一件事,這事就很麻煩了。但是其實大家回顧一下,2005年提了新農村建設五句話,2006、2007、2008年提的是不是存在片面性?確實是存在。但是有的常委同志講你們提了五句話,我擔心只搞了一句,就是村容整潔。因為別的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不花上五年、十年八年的時間是做不了的,村容整潔是很快的。于是各地到了一個村里面問一問大嬸,她丈夫還沒回來,我跟她聊天,我說你知不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她說我知道,那是2006年3月。我說你從哪里知道的?她說報紙上、電視里也有,再加上我們的黨支部書記也給我們說了。我說他怎么說的?她說新農村建設就是有錢就蓋房,沒錢就刷墻。確實中間有一段是這樣,走過彎路。所以從這個角度回過頭來講,五位一體的建設哪個都不能偏廢,而首當其沖是要解決好產業興旺,產業不興旺兜里沒有錢,只能像12年前那個老鄉說的那樣刷墻。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下一步農村的現代化就要全面實現這五句話的要求,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如果農村所謂要比知識產業,于是就沒人去,它就興旺了,它就振興了。所以怎么保證產業興旺,以及鄉村的治理有效,這是下一步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這是十九大報告里也明確提了,我覺得十九大報告對于當前農村城鎮的突出問題,當然有很多,它著重講了兩個,第一是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報告里強調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際就是要給農民的創業就業開拓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渠道。所以我曾經講過,這次中央要求開辟農民的第三就業。我們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民就業第一空間就是耕地,家家戶戶承包了地,這是第一就業空間,但是也不夠,這能解決他的溫飽,很難實現他的富裕。于是第二就業空間開拓出來了,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這個過程中間也是有變化、有節奏的。一開始像小平同志講的那樣,鄉鎮企業一蹶不起,鄉鎮企業最興旺是有兩千多萬家企業,在里面就業的農民有1.2億多,我們當時都以為農民就業問題靠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就可以解決了,但是鄉鎮企業紅火了十幾年之后退潮了。現在農村當然也有企業,但是和以前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那么農民就業怎么辦?所以鄉鎮企業又退潮,潮起又潮落,漲上來的是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進城,于是從90年代開始民工漲起來了,我們將近2.8億的農民工,進了城的就有一千多萬。所以依靠民工潮是不是就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原來我也想過,但是這兩年情況又不一樣。最興旺增加的外出農民工就業能有800多萬,前年漲了63萬,去年漲了50萬,增長率已經降到0.3%。0.3%在統計學上講起來大概就是個誤差率。從這個意義上講繼續靠民工潮,至少在當前可能不能帶動更多的農民去就業。農民的第二就業空間就是非農產業到城鎮去,這個容量也不夠,于是要開拓第三產業空間。就是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在農村能給他創造不是主要依賴于耕地,但同時又不必進城搞非農產業,而能增加的就業機會。有沒有呢?農民創造出來了。
前天的的人民日報用了很大的篇幅報道了河南省蔚縣怎么樣從輸出農民工的大縣最后變成農民返鄉創業的熱土。它是在過去的三年中,這個縣有十萬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回鄉農民創造了4800多萬的創業收入,除了解決自己的就業之外,又帶動當地的農民五萬人進入到它的新的經營主體就業。我不會說以后城市不會增加新的就業,這不符合規律,以后城市的發展轉型到位之后,還可以給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至少在這一段不能讓農民無所事事,所以要開辟雖然在農村,但是不是主要依賴于耕地的新產業、新就業,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非常重要的機會。
講到農民的第二個大問題,明確要加強農村的基層基礎建設,這個概念我自己的理解是,在黨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出來,什么叫基層基礎?其實就講了兩個,一個是怎么樣搞好農村的社會治理?這次明確提了,叫“三治合一”,就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農村發展,顯然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大缺陷,還有很大改進,這樣才能把農村的鄉村治理做得更好。第二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者隊伍,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我自己在想,這不是指黨和政府專門從事三農工作的那些人,農村的基層干部也是三農工作者,但是各行各業哪個行業和農業農村沒關系?所以哪個行業都應當有自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者隊伍。金融、農產品等等都應該培養自己的“一懂兩愛”三農工作者。剛才講了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這部分內容文字不多,但內容非常豐富,而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第一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和特色。第二它要達到一種目標,就是讓農業和農村同時和整個國家,實現現代化。
謝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我家農村的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