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如何理解其含義,如何推進其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十分迫切。
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如何理解其含義,如何推進其實現。
高質量發展,就是把發展的重點目標聚焦到質量上,讓質量變好,讓質量更高。農業發展質量,內涵非常豐富。其中最主要的,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產品質量、生態質量、結構質量。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產品好、生態好、結構好。
產品好。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標。產品好,包括兩方面:一是產品本身色香味口感等方面的品質好,主要是由消費者感官感覺所決定的;二是產品的安全性,是否包含有害成分,尤其是外源性成分,主要是動植物病害,農藥獸藥殘留,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的非法添加成分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數量增加成就突出。以近10年為例:我國人口增長幅度為5%,而農產品的增產幅度為:糧食28%,油料15%,糖料32%,肉類24%,蛋類23%,奶類36%,水產52%,水果70%。顯而易見,主要農產品的人均占有數量,均明顯提高。中國人的飯碗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解決得更好。與此同時,產品質量和安全性,也獲得了極大提高,但是與消費者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社會越發展,人們收入水平越高,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就越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方面,哪怕安全率已經達到99%,也仍然是大差距。吃得更好,吃得更安全,屬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農業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突出表現,這是其一。
生態好。這是農業本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城鄉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需要。生態好,就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眼下的農業生產目標。其中最突出的任務有三:一是解決過度墾殖問題。即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養殖所引起的各種問題,包括水土流失,濕地破壞,沙塵暴和荒漠化,土壤和水體污染問題等。二是解決過度投入問題。主要是化肥和農藥投入。盡管我們已經提前實現了化肥農藥投入總量零增長的目標,十分可喜,但是,目前的利用效率仍然較低,不到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投入強度則仍然較高,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三是解決農業廢棄物處理問題。包括作物秸稈焚燒問題、畜禽糞便處理等。
結構好。結構質量,反映的是農業的整體效益問題。結構好,就是在既定的資源條件下,取得最佳的生產效果和效益。主要包括:一是產品結構好。例如,我國近年來能量飼料(如玉米)嚴重過剩,而蛋白飼料(如大豆)嚴重不足,就說明我們的飼料生產產品結構有問題。二是區域結構好。就是區域比較優勢能夠得到最佳發揮。在玉米嚴重過剩時,“鐮刀彎”地區還大種玉米,就是區域結構有問題。三是要素結構好。要素結構,代表著農業的發達程度。我國在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率等方面的差距,反映出在現代農業投入要素上的差距。四是組織結構好。我國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組織方式,不能滿足大市場需求,尤其是在產品規格、質量、安全方面的要求,迫切需要通過各種組織方式,擴大經營規模。五是貿易結構好。國際貿易的作用,在于各國揚長避短,平衡市場。我國近年來國內糧棉大量過剩,同時還大量進口,就是貿易結構有問題。原因很復雜。
綜上,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本質上就是實現農業的全面現代化,就是要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各方面因素,需要綜合發力。
重點是要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發揮好三大作用。第一,市場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最充分地調動起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第二,創新的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不斷完善和提升農業發展的結構質量。第三,政府的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聚焦在那些市場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監管、支持、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斷促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全面實現產品優質安全、生態環境優良、結構優化的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