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
記者:此次《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將做什么?
徐南平:眾所周知,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非常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創新,如何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當前國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臺《意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具體行動。
此次《意見》出臺是堅持問題導向,主要是要解決在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我國農業過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隨著國家的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階段性的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我國的農業還是一個弱勢產業,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貧瘠,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技術上的差距,國家農業的競爭力有一定的差距,與欠發達國家相比,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比較優勢也在逐漸減弱……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
建設示范區就是要通過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通過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從而大幅度提升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綠色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的競爭力。1997年和2015年,國務院分別批準建立楊凌、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也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待提高等問題。
這次出臺《意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楊凌示范區的經驗向全國推廣。未來計劃到2025年,國家要布局不超過30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記者:怎樣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徐南平:將通過“一區一主題”的設計,解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若干重大瓶頸問題。比如,我國有近60%的耕地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業是一個大問題;我國有近5億畝的鹽堿地,把這些鹽堿地高效利用起來空間巨大。我國有7億到8億噸的秸稈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處理,還有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有機質流失等。對這些問題國家和企業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但很多問題都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了體制機制的約束。建設示范區就是要堅持“一區一主題”的原則,圍繞這些重大的瓶頸問題,集聚創新資源,協調各類主體,特別是調動地方政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來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拿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做出示范。
楊凌示范區就是圍繞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建設,20年來已經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干旱半干旱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它的科技產出取得了國家科技成果48項,在全國建設的301個推廣示范點,每年推廣獲得的收益超過170億元,示范區后面的建設主要是復制楊凌這樣的模式,解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記者:國家具體有哪些政策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
徐南平:比如財政支持政策。中央財政通過現有資金和政策渠道,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成果轉移轉化等,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各地要按規定統籌支持農業科技研發推廣的相關資金并向示范區集聚,采取多種形式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創新金融扶持政策。綜合采取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和地方政府在現行政策框架下設立現代農業領域創業投資基金,支持農業科技成果在示范區轉化落地。鼓勵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和商業性金融機構,根據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為符合條件的示范區建設項目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引導風險投資、保險資金等各類資本為符合條件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提供支持。
落實土地利用政策。堅持依法供地,在示范區內嚴禁房地產開發,合理、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優先安排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發展用地,明確“規劃建設用地”和“科研試驗、示范農業用地”等。
還有優化科技管理政策。在落實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科技管理政策,推動農業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評定制度和農業科技人員報酬激勵機制。(記者 袁于飛)
作者系科技部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30日 0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