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的鄉村振興解讀是農村之禍,保守的鄉村振興解讀是中國現代化之福。
一
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中新網報道如下:
在仇保興看來,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國家,在廣大農村有文化之根和根深蒂固的“鄉戀和鄉愁”。同時我國農業現代化不可能是美國式土地規模型高度機械化的農莊模式,而必須走多樣化、適度規模、有機化和“一村一品”為主的綠色發展道路,這三大因素決定了我國城鎮化率到65~70%就會達到峰值,也說明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恰逢其時。
仇保興分析,當城鎮化率超過50%的時候,傳統的農村鄉土文化、田園風光、農業景觀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廣大農村將成為一部分人口返鄉旅游、居住和創業的熱土,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能造就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和增強國民經濟結構的韌性。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不僅關系“三農”問題,也決定中華民族復興戰略能否順利實現。
據統計,中國目前50歲以上的外出農民工數量急劇減少,50歲以上考慮回鄉,55歲基本回鄉養老。國務院曾發文解決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實際問題,這也是為過高的城鎮化預期打的“預防針”,也說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應對我國老年化問題的必由之路[1]。
以上引述可以歸納為四層意思:
第一層,鄉村振興戰略是應對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必由之路。
第二層,中國目前50歲以上外出農民工考慮回鄉,55歲基本回鄉養老。
第三層,農民工年老返鄉是因為農村也有創業機會,甚至當城鎮化率超過50%的時候,廣大農村將成為返鄉創業的熱土。
第四層,我們城鎮化率在65~70%就達到峰值,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已近60%,城市化空間并不太大,鄉村振興戰略恰逢其時。
二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在中國未進入到發達國家階段,中國實際上已提前進入了老齡社會。在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城市很難為老年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又很難為進城的老年農民提供在城市體面生活所需的足夠養老保障。沒有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有能力為所有進城老年農民提供在城市體面生活所需養老保障。因此,他們的家庭就會因為缺少城市就業收入及政府養老保障而落入到城市貧民窟,成為漂泊在城市的溫飽問題也往往難以解決的底層群體。
中國進城的老年農民在自己缺少就業機會又缺少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障時,他們留在城市的主要依靠就是子女,就是與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在城市。與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好處是可以相互照應,家庭養老也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一家人老老少少生活在一起,盡享天倫之樂,豈不快哉。不過,農民家庭進城,成年子女在城市打拼,往往收入有限,而城市生活成本十分昂貴。家庭收入少而開支多,代際關系就容易緊張,生活在同一個單元房內,代際之間的親密就可能變成相互傷害,缺少收入能力的父母因此就成為了家庭累贅,城市生活就變成煎熬。這個時候,如果老年農民在農村有一塊土地,有自己的住房,他們回到農村去住自己房子種自己土地,他們的日子可能就要好過得多。實際上,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保證了每個農民家庭都有自己的承包地,都有自己的宅基地和住房,進城老年農民失去在城市就業機會時,他們既不會在城市漂泊流浪,也一般不愿與成年子女在城市共同生活,而大都會選擇返鄉,與土地結合起來,從事小規模的農業經營。他們住在自己的家中,不擔心被任何人驅趕,他們耕種自己的承包地,有農業收入,有勞動意義,有收獲的樂趣,有農業節氣所帶來的生活節奏,有建立在農業生產和共同生活基礎上的村莊熟人社會關系,他們具有遠比呆在城市漂泊流浪與遭受煎熬要好的老年生活。因為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和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不再是重體力勞動,農民年齡大也干得了。
老年農民在農村從事小規模經營,農業收入有限,同時農村消費水平也比較低,又有比較多的自給自足經濟,雖然談不上富足,卻很容易解決溫飽。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在村莊中與土地結合起來,就有了身體和心靈的安全感,有了歸宿感,有了意義感。年輕時進城,年老返鄉,落葉歸根,希望壽終正寢。年輕時務工有積蓄,老年生活就更好了,子女如果給予經濟支持當然也好。國家再有一些基本養老保障也很好。
總之,在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如果進城老年農民無法在城市體面生活,他們可以選擇返鄉,與土地結合起來,在農村過相對體面的生活。這種生活的水準當然沒有城市體面生活好,卻比在城市漂泊流浪要好很多。老年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當前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老人農業。老人農業是應對未富先老的中國老齡化的重要辦法。中國20億畝耕地不僅保障了中國糧食安全,而且成為了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辦法。
三
就中國返鄉農民的絕大多數來講,他們之所以返鄉,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越來越難以在城市獲得就業機會,也越來越難以在城市體面生活下去。返鄉是他們的次優選擇。最優選擇當然是在城市體面安居。不能在城市體面安居就選擇返鄉。他們返鄉顯然不是因為農村有比城市更多的創業機會,而是要尋求自己人生的保底。返鄉是他們進城失敗的退路。
正是這個意義上講,不是所謂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村和農業成為應對我國老齡化的辦法,而是中國當前保護農民不失去土地的制度以及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土地所有制,為所有農戶都提供了平均的土地權利以及居住的權利。農民可以自由進城,進城失敗他們也可以自由返鄉。當前一個時期,中國選擇了不讓農民失去土地的制度安排,返鄉權是農民的基本人權,土地成為農民的基本保障。基本保障領域不允許市場化,從而讓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避免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大規模貧民窟并因此產生巨大社會問題的弊病。
四
仇保興部長認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到現階段就會出現逆城市化,就會有城市人到農村居住,以及就會有城市人到鄉村旅游,從而就可以帶來農村的創業機會。“傳統的農村鄉土文化、田園風興、農業景觀就會成為稀缺的資源”。仇保興部長實際上是說,未來一個時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創造大量的農村就業機會,從而為城市資本下鄉、農民工返鄉就業創造條件,鄉村振興也就恰逢其時。
不過,在當前中國發展階段,農村發展二、三產業的機會十分有限,工業進園區,農村可以發展的產業實際上主要就是農業與所謂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當前中國農業產值只占GDP的8.5%,今后農業產值還會下降。而所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其實就是讓農村有機會賺城市人鄉愁的錢,有這樣的賺錢機會的農村和農民最多不過農村和農民總數的5%,而且城市資本遠比農民有能力從三產融合中賺取收入。
也就是說,在當前中國仍然有6億多農村人口,且進城的2億多農民工的相當部分仍然可能返鄉的情況下面,指望農民從農村獲得媲美城市機會的就業與收入,顯然是不靠譜的。
或者說,將農村作為缺少進城能力農民的基本保障以及進城失敗農民的最后退路,鄉村振興戰略正當其時。而如果將農村作為農民返鄉創業的地方,甚至試圖通過激進市場化的手段來推動資本下鄉,就可能讓農民失去農村這個最后退路與基本保障,以及讓農村不再有能力應對老齡化,從而造成中國現代化的艱難局面。
激進的鄉村振興解讀是農村之禍,保守的鄉村振興解讀是中國現代化之福。
2017年11月30日下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