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莊晉財:鄉村振興為什么需要鼓勵人力資本下鄉

[ 作者:莊晉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20 錄入:王惠敏 ]

鄉村振興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僅僅依靠農民來實現鄉村振興,恐怕又會困難重重。原因在于,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可能依靠傳統農業實現產業興旺,也不可能依靠傳統村落的自組織實現生活富裕與社會生態文明,在鄉村植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理念,是鄉村振興繞不開的話題。然而,在當今條件下,經過幾十年市場化改革的鄉村,各種要素大量流向城市以尋求更高的報酬率,致使許多地方的鄉村出現凋敝現象,從而要素回流成為鄉村振興需要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如今有人提出“工商資本下鄉”,也有人提出“土地增減掛鉤以增加農民土地的財產性收益”,我稱之為“土地資本下鄉”。但是,盡管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提出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以及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等等,但著力點僅僅是放在“培養”上,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在城市里我們看到,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城市就業競爭,出現“城市呆下來困難,農村走下去無路”的尷尬局面。顯然,這一方面人才閑置,另一方面卻是人才緊缺的狀況,對國家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人力資本浪費。那么,我們能不能與主張“工商資本下鄉”、“土地資本下鄉”一樣,也主張“人力資本下鄉”呢?我認為這不僅必要,也有可能,不過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行。

鄉村發展人才匱乏

我們現在將社會主要矛盾表達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的體現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以我的理解,發展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內涵:一是經濟總量增長;二是經濟結構改善;三是社會福祉提高。我們的農村之所以落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結構太單一,年年在那一畝三分地里種莊稼,收成再好也就那千八百斤糧食,還得遇到風調雨順,而且沒有“蛛網”的困擾,經濟總量增長當然緩慢,甚至可能不增反減。沒有收入來源,社會福祉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提高,在農村如果僅僅依靠種地,能夠吃飽飯就算不錯,哪里還顧得上娛樂享受和身心健康。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農村人看著城里人吃得那么好,玩得那么帶勁,穿得那么時尚,怎能不心動呢?在家里得不到這些,自然就會選擇遠離家鄉,進城打工增加收入。農村的人走了,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走了,農村失去了生產過程中最積極最富創造性的要素,凋敝也就不可避免。要改變這種狀況,出路就是在農村要有能夠賺錢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產業。也就是說,農村要改變簡單的土地種糧食這種單一產業結構,農民有機會進入到像波特所說的具有“長期盈利能力的產業”當中。

然而,農村新業態的衍生本身需要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才,靠農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現在的情況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慣性作用下,農村青年都出去打工,更何況那些大學生們,農村不僅缺乏能夠衍生新業態新產業的人才,甚至連維持傳統農業的一般勞動力都缺乏,哪里還能奢談那些能夠給村民帶來福祉提高的人才!每一次回老家路過村口,看見那個雜貨鋪里開辦的鄉村衛生所,我就感嘆不已!以前的赤腳醫生制度變革后,村里一度沒有了醫生,村民有一點小毛病也要跑到鄉醫院。村里的小張由于身體原因,在村口開一家雜貨店謀生,或許是看見村民們看病的難處,再加上他家以前有做鄉村醫生的傳統,就到外面跟著師父學了一點中醫,然后就在村里邊開雜貨鋪邊開衛生所。初中沒有畢業的小張,很多年來成了村民身體的保護神,有個感冒發燒自然離不開他。自打鄉鎮合并后,鄉醫院并到鎮醫院,小張在村里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我從父親口中聽到最多的醫生名字就是小張,他說得越多,自然我的擔心也就越多。這樣的窘況不僅僅表現在衛生所,我們村里的小學,如今的師資仍然是依靠當年代課轉正而來的吳老師在挑大梁;村里的土地耕種,施肥撒藥完全憑的是老農一輩子的經驗及家庭的經濟狀況,土壤到底是酸還是堿,他們聽都沒有聽過,只知道有醋才是酸,豆腐需要堿。如此的人才狀況,如何能夠支撐得起鄉村振興?

人才入鄉需要支持

有人說,農村凋敝是必然的,歷史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應該將農村人遷移入城,享受城市文明,而不是相反去鼓勵城市人才入鄉以改變鄉村。這個看法既誤解了城市化的內涵,也不符合現實。我們常說城市化是以人為核心的,是人的城市化,也就是讓人享受城市現代文明。農村人在哪里能夠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應該不是唯一的,既可以通過現在農村的發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移民入城來實現。從現實來看,要將現有的所有農村人都移入城市去享受城市文明是不現實的,不要說現在的城市是否有能力接納,就是能夠接納,也要看是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意愿入城。我曾經去過日本的農村,在一片片水稻田邊,有整齊的街道,學校、醫院、鄉村車站、自動販賣機、各種娛樂場所,超市商店等等,跟城市沒有什么差別,農村人不用離開農村,就能享受到一樣的城市文明,這難道不算是城市化嗎?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農村的發展總是需要的。如果我們確定農村的發展是需要的,那么在現有的情況下,改變城市大量人才集聚找不到出路,同時卻存在農村人才奇缺影響發展的城鄉人才分布不均衡狀況,就需要鼓勵城市人力資本下鄉。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流動的取向是由人才要素的報酬率來決定的,如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社會福利低下,與城市相比顯然報酬率是低的,而且不只低那么一點點。要想吸引人才從城市流向農村,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提高人才在農村的報酬率。誰能夠做到呢?當然是政府,這不僅是政府的能力所在,而且是政府的職責所在!

一方面,如今的城鄉人力資本報酬率差別,有部分原因是長期執行城鄉二元政策導致的結果,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比農村要完善許多,這里包含著過去農村支持城市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如今還存在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城市偏向”。也就是說,這個城鄉差別是政府政策導致的,現在填補這個差別,仍需要政府的力量。我和哥哥,妹妹都是當年從村里考大學出去的大專生和中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就業是由政府直接安排的,本著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原則,我們兄弟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中學任教,妹妹師范畢業后回到家鄉小學任教,才有農村中學的師資穩定,以及農村小孩能夠在家門口接受教育。我和妹妹后來上了研究生返回到城市,哥哥一直在農村中學干到現在,培養出一茬又一茬的農村學生。現如今,師專沒有了,師范沒有了,農村學校師資匱乏,很多農村人無奈,只能在縣城租個房子陪著小孩讀書,對農民來說,要么犧牲孩子的教育,要么犧牲家庭的生活水平,這個二難選擇是由“城市偏向”的政策導致的。

另一方面,現在吸納城市大學生人才入村,在學校、醫院、技術服務、政府機關、公益事業等等部門就業,提升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屬于公共品供給的范疇,理應有政府來承擔。有人提出給予去農村就業的大學生以工資補貼,盡管具體方法可以討論完善,但通過政府支持拉平城鄉人力資本要素報酬率水平,為吸引人才下鄉創造條件,這個方向應該是合理的。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城鄉人力資本要素的報酬率仍然像現在那樣,不要說城市的大學生,就是農村考出去的大學生也不會輕易返回農村就業。在我們兄妹之后,村里也陸陸續續考出來幾個大學生,但是畢業后面臨自由市場選擇就業,他們已經無法回村,因為不要說工資跟城市無法匹敵,回鄉謀一個有編制的崗位也是十分艱難。現在的各項人才考試指標,分配到農村的少之又少,由此出現一方面農村人才招考競爭十分激烈,另一方面農村人才奇缺這樣的奇觀。最近幾年,一些地區在探索大學生村官、鄉村教師特崗、鄉村醫生特崗等人才進村措施,但愿這是一個開端,能夠給人力資本下鄉帶來一絲希望!

人才下鄉大有作為

人力資本下鄉之所以很少有人提及,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許多人認為現在農村一片凋零,大學生去了也沒事可干。這顯然是顛倒了因果。正是因為現在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經過幾十年的二元體制索取,再加上幾十年的市場機制洗禮,農村要素幾乎被城市吸納干凈,才導致農村今天的落后,也正因為農村今天的落后,才需要國家想辦法改變要素的城市單一流向,讓要素入村實現鄉村振興。如果今天農村一片繁榮,這個話題就不存在了。進一步,農村的落后就意味著大學生去了沒事干嗎?這恰恰是個誤解。因為落后才存在許多未開發的處女地,大學生跟傳統農民的不同,就在于他們有專業的知識,這些專業知識能夠將農村要素整合重生,形成新的產業或者新的業態。前幾天去江蘇沭陽縣參加農村電商促進鄉村振興研討會,發現那個地方雖然地處蘇北,至今尚未通火車,但當地政府支持建設電商平臺,發展草根創業,全縣種植花草苗木53萬畝,通過電商銷售到全國各地,全年從沭陽出港的快件達到1.2億件!不去絕對想不到鮮花可以用電商賣,農民割下的水稻不是為了稻谷,而是利用稻穗做出插花,一畝地的水稻小麥可以收入6萬元。看到田里大棚下一排排的多肉植物,旁邊的小業主們用網絡直播方式向客人推銷產品,簡直不敢想象這是在農村。這些創造出一家家淘寶店的小老板,設想出一種種新奇營銷模式的小年輕,培育出一個個花草新品種的小園主,大多數就是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由于他們的到來,這里不僅有專注于花草苗木的淘寶村,還有專注于書籍的淘寶書城,以及專注于塑料鮮花的淘寶工場,形成一個全國赫赫有名的農村電商縣。現如今不僅大學畢業生來了,連博士后工作站都在這個偏遠縣城設立了,不少博士生在這里吸取營養,完成他們的研究工作,再用他們的知識回饋到沭陽的電商產業當中......

所以,城市大學生的人力資本下鄉,在農村這塊尚未被現代商品經濟沖擊的地方,是真正大有作為而不是沒事可干的。當然,要大學生愿意來農村發展事業,需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和相對好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條件。這正是政府應該努力的領域。據沭陽地方政府的介紹,為了發展電商產業,政府設立了產業發展基金,誠信保障基金,給草根創業者提供三年免租的場地等等,正是政府搭建的良好創業平臺,使大學生相聚于此,互相幫襯,發揮頭腦風暴,從不可能中創造可能,才有今天沭陽農村的繁榮。

綜合以上,我認為,鼓勵城市人力資本下鄉,應該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策。在這之前,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出“工商資本下鄉”、“增加掛鉤的土地資本下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薩伊說,土地、資本、勞動力是經濟發展三要素,大家既然不反對土地與資本這兩個要素下鄉,有何理由唯獨反對人力資本下鄉呢?人不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躍的要素嗎?如果人力資本要素不下鄉,如何能夠實現鄉村振興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在農村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其中的關鍵就是對農村實行人力資本投資。那么,通過政府支持吸引城市大學生流向農村,可以說是一種最為便捷的向農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路徑。盡管具體的方式方法可以探討,這個方向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通過政府支持,吸引人力資本下鄉,發展鄉村創業,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創業提供基礎條件。鄉村創業以農業為基礎,但不能局限于農業產業,更不能受制于農村市場,需要改變農村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具體地說,在如今信息化時代,鄉村產業發展要有“一根扁擔,兩個筐”的思維,即以農村電子商務為扁擔,挑起優質農產品生產和鄉村旅游兩個框。因此,傳統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已經不能滿足鄉村創業的需要,政府應該加強符合鄉村創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提供快速、穩定、完善的互聯網硬件設施條件。比如推進“寬帶鄉村工程”,提高農村的寬帶覆蓋率,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二是完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實施“質量興農工程”,提升農產品供給的質量水平;三是建立農村產業聯系平臺,實施“產業鏈網工程”,實現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之間的鏈接,提升農村新業態衍生能力。

其次要引導產業要素匯聚,為鄉村創業提供資源條件。鄉村創業是以民眾為主體的草根創業,最大的難題就是面臨創業資源瓶頸。依靠草根創業者自己的力量突破資源瓶頸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政府通過設立創業扶持基金給予草根創業者在創業初始階段必要的資金支持;二是政府促進城市工商資本與草根創業資源的互惠合作,發揮資源拼湊作用,盤活鄉村存量資源。比如,農村的老宅舊屋,閑置于農村看似沒有價值,但卻是一段鄉愁的記憶載體,是鄉村旅游的極好資源,如果將這些看似沒有價值的資源通過拼湊,與城市工商資本相融合,衍生新業態,就會創造出新的價值;三是政府提供有針對性的鄉村創業人才培訓,提高草根創業者的創業技能及管理能力。比如從事農村電商的技能、農產品質量提升技術、鄉村旅游業的管理技能等等,只有讓越來越多的草根創業者能夠參與到與“一根扁擔兩個筐”相關的創業活動當中,才能形成良好的產業氛圍,鄉村創業才能成氣候。

再次要強化市場監管服務,為鄉村創業提供環境保障。鄉村草根創業具有主體多、規模小、分散化的特征。一方面,由于創業者掌握的資源少,創業規模小,無法依靠自身力量抵御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容易導致創業失敗;另一方面,由于草根創業的主體多,分散化,導致監督成本高,容易引發創業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市場混亂,最終扼殺區域的創業氛圍。因此,政府可以在以下兩方面著手,為鄉村草根創業提供環境保障:一是通過制度創新,加強市場監管力度,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一方面對違反市場誠信的行為要給予嚴厲的懲罰,另一方面要弘揚遵紀守法經營,政府可以設立市場誠信保障基金,對創業者的誠信經營行為予以表彰和鼓勵;二是政府提供必要的市場服務,建立市場交流平臺,促進草根創業者與大市場的對接。比如,通過完善網絡交易平臺,舉辦交易博覽會等多種形式,營造區域創業品牌,營造良好創業環境。

最后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政府支持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促進城市人力資本下鄉,要尊重大學生等人才主體的意愿,依靠市場機制,愿意留城還是進村,是人才主體自己的選擇,而不能強迫或者強制,這是市場經濟必須堅守的底線!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廣西特聘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不卡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性爱视频久久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有码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欧洲另类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