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這個地方當然是風景好極了。桐廬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錢塘江中游,東接諸暨,南連浦江、建德,西鄰淳安,東北界富陽,西北依臨安。我們中學曾經學過的《與朱元思書》中這樣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古人評價桐廬富春江沿線的風景是“天下獨絕”,美得無以復加。桐廬目前的人口不算太多,是一個比較小的縣,但是增長率是比較高的,人均收入達到87000多塊錢,其中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000多塊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42000多塊錢。目前工業總產值是800多億,農業總產值30多億,基本上這個地方是典型的、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區域,因為農業產值大概只占5%以下,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些年以來,桐廬一直提一個口號,就是“低碳桐廬、美麗經濟”,成功的創建了國家生態縣、首批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園區,先后獲得中國最美縣、浙江省首個美麗縣城等等榮譽。我去了富春江鎮,就在富春江邊,去了就知道,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不是亂畫的,那種畫法確實是從實景提煉而來,那里的江景山色堪稱“天下獨絕”。
以前桐廬也遭遇了與別的農村一樣的問題,比如村莊出現了空心化現象,大量人口外流,導致農村人口減少得比較快,農村的人氣不旺。很多房子也空閑了,土地的所有權又極其分散,在發展產業方面面臨很大的困難。但是這些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逆城市化”現象正在悄然出現,城市人開始慢慢地經常到農村,甚至有些人長期到農村來居住,這樣一來,城市的各種要素,包括產業、資金、人才等,就開始慢慢回流到農村。中國農村真正復興,必須要實現要素的回流。農村的山水資源和閑置房屋資源,都是富有潛力的發展資本,要用資產的證券化等等手段來把死的資產換成一個活的資產,這個是我們要動腦筋的。通過桐廬的經驗發現,閑置農房的利用比在很多地區試驗過的土地流轉更管用,因為像桐廬這種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太少了,土地流轉的效果一般,主要靠農房的流轉來盤活閑置資源。
最近五年以來,桐廬努力打造自己的山水品牌,舉辦了非常多的高規格會議,在媒體上進行大量的宣傳,使大家對于桐廬的城鄉生態品牌有很深的認知,生態品牌的效應就出現了。另外他們把全縣183個行政村閑置的住宅進行了統計,長期閑置的住宅大概有10532處。桐廬的模式,就是要實現人、地、房集中集聚,建立權屬清晰、要素集中的新型社區。要把那些閑置的民居流轉到村集體,使村集體成為開發的主體,將整個村莊進行重新規劃,為培育產業打好基礎。在把閑置民居“活化”的過程當中,其實村集體還是起到關鍵作用,因為從法理上來講,村集體當然是宅基地的所有者。確權頒證之后,權屬非常清晰了,無論是宅基地還是承包地,最終所有權人是村集體。在這個方面,他們集中人、地、房是很成功的。桐廬的村集體,按照減少資源占用與增加權益掛鉤的原則,設計多種渠道,引導農戶把閑置農房流轉到村集體。什么叫“減少資源占用”,就是村民自愿把我閑置多年的破房子放棄了,這就減少了資源占用,流轉給集體。村集體對于這樣的農民,就增加他的權益,當他購新房的時候,給他按揭優惠以及其他的補貼,在村集體進行分紅的時候,給這樣的村民更多的分紅,或者在蓋老年人公寓的時候,對這樣的村民有更大的優惠,并給予生活方面的優惠待遇,每個月的養老費會增加。通過這些方法,鼓勵這些村民放棄破舊的老房子,讓你沒有后顧之憂。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在這個政策鼓勵之下,把閑置農房就流轉到了村集體,以房養老這種方法,老年人是特別歡迎的,他把閑置農房給村集體之后,他可以獲得了比較穩定的養老的錢,這個其實就是一種產權的交換。
桐廬還探索跨村審批農房的創新做法。光在一個村的范圍內進行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流轉,規模效應還不夠,如果農民的農房能夠跨村審批,幾個村聯合起來搞住宅區,就能夠引導更多的農戶,以更大規模的規模效應來實現這種要素的集聚,人、地、房的集聚效應就越來越凸顯了。另外桐廬還在深化土地經營權入股和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這種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形成一種比較明晰的利益分享機制。
桐廬的歷史底蘊比較深厚,但古老民居的開發利用的難度很大。桐廬把拆改、保護、挖掘相結合,致力于打造環境優美、古風猶存的新型農村社區,讓出去打工的村民有歸屬感,有文化認同感,有自豪感,從而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同時桐廬通過新型社區的建設來發現產業亮點,最終要發展出一個產業鏈出來。因此,桐廬一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比如普遍建立鄉鎮綜合文體站、居家養老設施、圖書室、醫療服務站、文化活動室、淘寶服務點,另一方面利用好山好水來打造桐廬的產業帶。這個方面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有統籌能力、而且有系統思維的縣政府,他要有總體的規劃和清晰的思路,還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桐廬這些年打造了五條風情帶:詩化山水帶、古風民俗帶、產業風情帶、運動休閑帶、生態養生帶,各個產業有分工,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發揮了產業集聚功能。比如像富春江沿岸,是一條“詩畫山水帶”,以黃公望這些歷史名人的文化為主去打造,要保留那些古風猶存的老建筑,加以適當的現代化改造(主要是內部生活設施的改造),有些明清建筑好幾百年了,不能隨便拆改,只能在保持原貌基礎之上加大修復力度,要保留那個古代的傳統的韻味。國內有些地方在鄉村建設中,用推土機把一些破舊民房都推掉了,這個粗暴的做法表明這些政府官員對于古村落的保護和鄉村文化傳統的商業價值一無所知。桐廬在古建筑、古民居改造方面,應該說下了很大的氣力,他們強調分類型進行改造利用,比如分成野趣山居型、桐韻水鄉型、詩意田園型、都市風雅型、古樸舒適型,針對各種民居的特點進行改造修復。我在富春江江畔蘆茨村住了一晚上,價格確實不菲!這里是富春江非常優美的一段,山清水秀,竹林掩映,還有元代建筑的山道,保留得非常好,沿岸民居改造很漂亮,保留了傳統的東西,到了旅游旺季,這些民居可以說“一屋難求”,非常搶手。在保護挖掘古村落和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桐廬系統挖掘了藥圣桐君文化、嚴光(嚴子陵)的隱逸文化、黃公望的山水文化,這些文化的挖掘,讓當地人有一種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我們到一個地方旅游,當然想看看這個地方的旖旎風光,同時還想看看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如果沒有人文底蘊,這些地方的好風景就沒有什么味道。如果我們在發掘整理古村落的過程中,能夠說出一些歷史文化故事(當然是有歷史根據的而不是胡編亂造的),那么這種好山好水就會有更大的文化魅力。比如說我們這個村子,漢代名士嚴光曾在這兒喝過一頓酒,留下一首詩;我們這個村子北邊的富春江畔,黃公望曾在這里與一位道士飲茶論道。你把這個故事講好了,這個地方的人文底蘊就有了,旅游資源就被開發出來了。所以我們很多地方,有青山綠水,可是沒有得來金山銀山,為什么呢?因為他不太清楚怎么用歷史文化、怎么用先賢名人來“包裝”青山綠水。如果僅僅是綠水青山的話,本身沒什么價值,如果它的人文價值得到彰顯,這個山,哪怕是一個很小的不起眼的山,也會有游人絡繹不絕過來。你看余姚的龍泉山,小小的小山包,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因為王陽明的故居就在附近,因為王陽明曾在龍泉山上講學論道,所以有那么多游人去看龍泉山,貴陽的那個陽明洞是很普通的一個洞,可是那么多人絡繹不絕去瞻仰,因為那里有王陽明的精神與氣場。
桐廬在農村普遍建立互聯網+創業平臺,現在桐廬100多個行政村完成了智慧農村建設,搭建了一個創業平臺,為這些創業的人提供貸款,這里面既有農房抵押貸款,也有林權抵押貸款,也有各種各樣的資金互助會。同時,為這些創業的企業家,農村的這些企業家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要搞一個民宿沒那么簡單,桐廬開展了各種民宿經營方面的培訓,培養農民創業能力。同時,引入各種專家、鄉賢,深入農村進行技術指導、智力支持。
以上我們總結了桐廬鄉村建設的一些亮點。他們通過農房的流轉,集中大量的農房資源,奠定了土地規模經營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形成了“景區+民宿+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利用各種政策促進農民創新創業,建立智慧農村,促使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桐廬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他們利用各地的區位優勢,優先發展農村的物業經濟。對于擁有自然資源優勢的經濟薄弱村,可以采取委托轉包或土地股份制等形式,集中連片流轉農戶的山林和耕地,按照“規?;藴驶⑸鷳B化、產業化”的要求統一開發或招商引進,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他們依托“聯結”工程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對納入市、縣“聯鄉結村”工程的薄弱村,要充分利用集體或農戶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實現與聯結企業在政策、資本、技術和信息等方面長期而有效的對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我們在考察中,桐廬縣農行的同仁給我們介紹了很多他們支持桐廬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金融創新手段,這些針對桐廬當地產業特點和農村資產特點的金融創新模式,對于桐廬的三產融合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節選自作者2018年6月8日為浙江仙居縣黨政干部研討班所作的演講)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壹道曙光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