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處在改革前沿的廣東,如何打好“產業興旺”這張牌?身為廣東省政府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省長葉貞琴,在大量調研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興旺的思路舉措。他將之概括為“七個一”,即培育一批主體、打造一批平臺、創響一批品牌、培育一批人才、強化一批科技支撐、創設一批政策、建設一方良田。為什么提出這“七個一”舉措?這“七個一”的理論與實踐依據是什么?“七個一”在產業興旺中解決哪些問題,發揮怎樣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葉貞琴副省長進行了專訪。
“‘七個一’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也是廣東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記者:“七個一”是您經大量調研和思考提出來的,這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
葉貞琴: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富民興村。當前,我省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農業取得了很大進展,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全國第8位上升至第6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及水果、蔬菜、甘蔗、肉類、水產品等多種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廣東農業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有的有品種無品牌,菠蘿、香蕉、龍眼、荔枝都是全國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可是很難看到非常著名的品牌,對妃子笑、桂味這些名詞耳熟能詳,卻不知道這都是荔枝品種,而不是品牌;有的有品牌無規模,有些地方有若干品牌,每個地方能數出一大批來,但是這些產品總體規模不大、品牌影響有限;有的有產品無產業,有些產品規模不小,產量也不小,但是產業鏈條很短,特別是冷鏈物流、儲藏加工,尤其是深加工跟不上,只是賣原材料。此外,包括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在內的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還不充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也比較突出。可以說,廣東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重要論斷明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方向路徑和重點任務。培育一批主體,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社會化服務組織、家庭農場等現代農業的突擊隊和主力軍;打造一批平臺,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打造一批能夠集聚各種要素、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龍頭”;創響一批品牌,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廣東農業“金字招牌”;培育一批人才,牢牢抓住人才這個強農興農的根本;強化一批科技支撐,補齊農業科技創新短板;創設一批政策,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設一方良田,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七個一”是我在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進行大量調研,與省直相關部門和省內外“三農”專家共同研究出的發展思路,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也是廣東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當前廣東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緊迫任務,是有機協調的整體。
“把做優傳統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方向,全力打好這三張產業牌”
記者:廣東農業農村地區千差萬別,如何找準廣東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發展方向?
葉貞琴:找準產業的過程,實質是一個產業發展揚長避短的過程,是一個把脈廣東農業產業結構、土地資源、氣候地理、人口構成、區位條件、發展水平等資源稟賦差異的過程。通過調研分析,廣東農業具有四個方面的優勢:一是氣候資源優勢。四季都可以種植,“插根筷子都能長”;二是生物資源優勢。種類繁多、品種多樣,幾乎囊括了全國所有的農產品;三是消費市場優勢。廣東人口多,農產品需求旺盛,還有廣闊的港澳市場和海外市場,“生產不愁銷”;四是經濟基礎優勢。廣東GDP、財政收入全國第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支撐力和推動力。這四大優勢非常明顯,組合疊加起來形成的綜合優勢更大,是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基礎條件。
基于這四大優勢,以及廣東省的差異性和多元性特點,廣東把做優傳統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方向,全力打好這三張產業牌。一是做優傳統產業。重點是稻米、生豬、水產、蔬菜。這些大眾產品,廣東人天天要吃、人人要吃、餐餐要吃。核心是把品質做優,保證質量安全,同時要適應市場的要求,多層次、多樣化發展。二是做強特色產業。比如嶺南特色水果、花卉、南藥等,要在加工和品牌上下功夫,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做大新興產業。包括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產業,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農藥等微生物新產業,以及設施農業。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在做大做強廣東農業企業、支持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社發展、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記者:您剛才提到,實現產業興旺必須要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這方面廣東省有什么樣的舉措?
葉貞琴:龍頭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社會化服務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的突擊隊和主力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怎么調”“地怎么種”等問題的有效途徑。考慮到廣東實際,我們將主要在做大做強廣東農業企業、支持農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社發展、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第一,做大做強廣東農業企業。目前,全省龍頭企業有3805家,其中省重點龍頭企業820家,上市融資企業65家,總量上還很不錯,但是也存在數量不多、利潤率不高、省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為此,廣東在全國首創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持續助力廣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大型乃至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在解決農業龍頭企業省內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上下功夫,有步驟、分階段,借助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平臺,扶持粵東西北地區具有一定規模基礎、發展潛力的小企業快速成長。
第二,大力支持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社發展。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社在行業規范化標準化、組織小農戶連接大市場、深化農業分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梅州為例,12個農業行業協會在促進梅州柚子產業發展,特別是在信息、銷售、品牌、規范行為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一個合作社可以帶動40至70戶農戶,大的可以到150至200戶;原種植大戶轉變為產加銷公司后,就把生產交給合作社,聯起手來做市場,實現合作共贏。
第三,持續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以普通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仍是廣東省農業基本的經營方式。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越來越多。廣東將通過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稅費減免等措施,把政府支持與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結合起來,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資供應、生產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農產品銷售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中央的部署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要做好‘七個一’”
記者:您提到,抓好農業產業園建設是抓好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廣東將如何抓農業產業園建設?
葉貞琴: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按照企業集中、要素集聚、產業集群、經營集約的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一個統領、龍頭,把分散的千家萬戶帶動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使產業規模做大、質量提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中央的部署要求,也是廣東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今年,省財政在粵東西北地區(含惠州、肇慶市和江門恩平、開平、臺山市)支持啟動建設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到2020年創建150個,每個園支持5000萬元,加上珠三角(不含惠州、肇慶市和江門恩平、開平、臺山市)自行建設的多個園區,將實現絲苗米、優質蔬菜、嶺南水果等重要農產品的全覆蓋,也將在全省有條件的縣(市、區)實現全覆蓋。
廣東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要舉措,總結起來也是“七個一”。一是瞄準世界一流水平,設定一個明確目標。廣東農業發展的四大優勢突出,具有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經驗,要瞄準世界一流,提升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提高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和占有率。二是奏好“大合唱”,健全一套好的工作機制。省農業部門是“指揮”和“領唱”,市縣黨委政府唱“高音”,企業、合作社、農民等主體要發好“低音”,發改、財政、國土、交通等有關部門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唱好“和聲”。三是科學編制規劃,繪就一張好的藍圖。建設好現代農業產業園,要有一個好的規劃,要選準產業、選好企業、選準短板。四是強化實施主體責任,打造一支建設主力軍。企業之間要形成合力,農業龍頭企業要起到引領帶動作用,非農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五是健全相關配套政策,形成一套好的政策支持體系。省直有關部門制定完善“1+N”產業園建設配套辦法,市縣政府強化規劃引領、機制創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從財政、金融、稅費、科技、人才、用地等政策給予強力支持。六是凝聚科技資源,插上一雙科技的“翅膀”。不僅用好省內農業企業和農業科研機構,也用好國家級的科技資源,特別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院、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等科技資源。團隊跟產業園實施主體之間要根據實際需求,實行一個產業園和一個科技團隊對接。七是加強績效考核,形成一套責任落實機制。完善督導機制,出臺績效管理辦法,建立交流競爭機制,在全省推動形成狠抓落實的濃厚氛圍。
“要大力宣傳品牌、整合品牌、唱響品牌,以品牌引領產業發展,以品牌強農”
記者:您提出廣東省要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業品牌,以品牌引領產業發展,具體是如何做的?
葉貞琴:品牌建設是打造鄉村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為了解決農產品品牌“小、散、弱”問題,廣東實施“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一是加大品牌創建。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產品,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扶強一批區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業品牌、精煉一批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加強農業品牌商標注冊、認證、監管、保護等環境的規范與管理。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的原則,鼓勵同區域、同類別的小、散品牌進行整合。二是加大品牌宣傳。在媒體及大型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上推介宣傳,搭建品牌農產品營銷推介平臺,定期發布知名農業品牌榜,提升廣東農業品牌公信力。三是加大品牌保護力度。建立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健全“田頭到餐桌”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完善品牌質量保證和誠信體系,形成崇尚品牌、尊重品牌、維護品牌的良好氛圍,為品牌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要解決好‘人、地、錢’三個問題,打通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渠道”
記者:人才、土地、資金是發展富民興村產業的三個關鍵因素,廣東省在政策層面有哪些扶持舉措?
葉貞琴: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要解決好“人、錢、地”三個問題,打通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渠道。廣東農業發展存在“兩散一少”的發展瓶頸:一個是農戶散。全省890多萬農戶,規模化農戶只有16萬戶,大多是小散農戶;另一個是土地散。人均耕地不足0.4畝,碎片化嚴重;還有一個是資金少。農村資金缺口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欠賬較多。為解決好“人、地、錢”三個問題,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落到實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在“人”的方面。進一步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積極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鄉村專業人才培育工程、新鄉賢返鄉工程,推進科技人才下鄉。要強調的是,為了讓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的軌道,不讓小農戶掉隊,在制定政策時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與帶動小農戶的數量掛鉤,將補貼量化到小農戶、折股到合作社。
在“地”的方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民互換并地,對在集體經濟組織內自愿互換并地、實現按戶連片面積在1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3年以上的予以獎補。鼓勵承包農戶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將土地流轉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完善鄉村發展用地保障,涉農市縣各級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標,保障鄉村振興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在“錢”的方面。完善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以農業園區建設為例,2013年至2017年,省級財政5年共投入10.95億元支持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而今年省財政一年就已撥付25億元,確定3年共投入75億元支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財政投入力度空前。激發社會資本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廣東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民營經濟比較發達。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引導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實施“萬企幫萬村”行動,鼓勵知名企業結對幫扶。( 記者:雷劉功 王翔 )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