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總要求明確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排在首位的“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做大做強做優鄉村產業,才能保持鄉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產業興旺應以農業為基礎
產業振興,不僅要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更要產業融合、百業興旺。不過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區域和現實情況看,產業興旺應主要定位于農業,依托農業發展二三產業,并促進產業之間深度融合。
農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基礎產業。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雖然在不同時期每種貢獻發揮的作用不一樣,但是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不變。因此,農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發展水平高低的制約。此外,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這一國情決定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能改變。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已落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如果農業得不到加強,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
農業是縮減相對貧困的重要工具。當一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由于農業收入明顯低于其他經濟部門的收入,不可避免會產生相對貧困問題。短期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有效方法是支持促進農業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對緩解貧困雖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多數貧困人口獲益主要歸功于農村地區的發展,對全國范圍內的緩解貧困工作而言,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比城市地區經濟增長還要重要。在轉型中國家,雖然農業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農業占GDP比重比較低,但絕大多數貧困人口滯留在農村,農業發展是減貧的重要手段。
農業具有生態、服務等多重功能。農業生產既受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反過來影響著自然環境,既可能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也可能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管理良好的農業,同時具有提供生態系統支持和提供生態農產品的功能。以水稻種植為例,從生態保護角度看,水稻田是濕地的一部分,具有凈化污水、抗旱抗澇以及調節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功能。此外,管理良好的農業還能提供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如當前流行于歐美的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農場,這種食物消費體系體現了發達國家居民“回歸自然、吃在當季、吃在當地”的價值觀,而農業使消費者的這一需求得到滿足。
農業產業興旺具有多維特征
產業內容多樣,產業結構優。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和各產業內部的聯系與比例關系。產業結構優體現在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橫向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化是產業自身從低級向高級的縱向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供給側改革、需求拉動、政策推動等因素,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結構優的產業往往能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經濟資源優勢,并能夠與地域生態環境相適應,表現出較強的生存力和競爭力。產業興旺要求產業結構優化,有利于充分發揮產業結構的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效應,從而推進該產業和其他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優的前提是產業的多樣性。單一生產不能用興旺來形容,因為興旺所蘊含的生機與活力是通過多種產業的此消彼長或競相發展體現和表達。產業的多樣性有助于鄉村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滿足居民不同需求,有助于實現有機循環經濟,有助于分散化解風險,更符合鄉村特點和農民需要。
產業關聯度高,波及效應顯著。產業關聯是指產業間以各種投入品和產出品為連續紐帶的技術經濟聯系。產業關聯的紐帶可以是產品勞務、產品價格、生產技術、投資就業等聯系;產業關聯的方式可以是單向或多向聯系、順向或逆向聯系、直接或間接聯系。產業關聯度高體現在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系廣度和深度上。以該產業為波及源,其產業發展變化通過一定的產業波及線路對其他產業產生影響。如果波及的其他產業越多,說明產業聯系的廣度越大,如果對其他產業的影響越深,說明產業聯系的深度越深,產業波及的效果顯著。產業興旺要求產業關聯度高,即要建立要素分配合理,各產業聯系緊密、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高、協調性好的產業體系。如水稻,米可以直接食用,加工產生的糠可作為畜禽飼料,秸稈可以用作飼料、燃料或手工藝品原料,與文化旅游結合還可以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還可為禽畜的排泄物提供消化空間,實現種養業有機循環。
產業組織完善,要素整體性強。產業組織是指同一產業內主體間的組織或者市場關系。產業內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市場關系主要包括交易關系、行為關系、資源占用關系、利益關系。完善的產業組織體現為:產業主體具有多樣性(種類和規模),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規模和結構的多樣性、復雜性,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其資源配置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產業組織協調性強,各主體分工協作、協調發展,通過實施縱向專業化協作和橫向聯合化生產能夠增強產業組織的競爭力。同時,市場關系是有效競爭性市場。市場行為規范,沒有價格和產品的共謀,也沒有對競爭對手的壓制政策;市場績效良好,存在不斷改進產品和生產過程的壓力。在農業產業中,就是要促進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共同發展,充分發揮他們在不同領域和環節的作用。小農戶是最基本單位,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端發揮基礎作用,大戶和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端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合作社在產購銷發揮組織和服務作用,農業龍頭企業在加工銷售等領域發揮帶動作用。產業各主體之間利益聯結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市場環境良好、競爭有序。
產業布局科學,集群效應明顯。產業布局是產業在空間上的分布。科學的產業布局要求充分考慮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社會經濟、政策規劃等各種因素,實現產業的最優組合和最優區位,并利用產業集聚帶來的集群效應,促進產業分工與產業間協作,推進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業科學布局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能產生廣泛的集聚經濟效益,可以共用各種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市場網絡、生產性輔助企業等,可以減少能源和原料損耗,節約生產和運輸成本,促進技術創新和擴散,加快經營管理理念轉變等。產業集群一旦形成,會給整個產業和區域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包括規模經濟優勢、交易成本優勢、區域品牌優勢、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形成了一些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甘肅定西馬鈴薯產業集群、寧夏中寧枸杞產業集群、浙江安吉竹產業集群等。這些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使農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作者簡介:徐雪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侯惠杰:財政部農業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