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實現鄉村振興 須把土地增值收益“蛋糕”切出更大一塊給農村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昨天強調,中國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把土地增值收益的“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塊,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2001年至2017年底,中國土地出讓收入累計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7萬億新元),而用于農業農村的只占到30%,用于城市占到70%。
韓俊昨天在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取之于農,用之于城的局面必須改變”。他說,十七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都有非常精確的要求。這些政策需要落實,變成可操作性的方案。
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過去40年,中國糧食產量、農民可支配收入實現翻倍增長。韓俊表示,相對農村經濟的成功,農村社會轉型相對緩慢,鄉村振興過程中更多是社會、文化、治理,以及環境層面等問題。
他指出,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心化主義,使得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向城市傾斜。他舉例說:“城市的污水垃圾治理都有很多財政撥款,城市社區居委會的支出都是靠財政,而農村黨支部說需要財政適當保障一下,卻有很多人認為‘那是農民自己的事,為什么要國家財政掏錢’?”
城市中心主義之所以有很大的市場,主要由于“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很小。韓俊說,“三農”在很多地方排不上號:“‘三農’工作說了好多年,說是‘根本’,‘重中之重’;但在很多地方,‘三農’是‘說起來很重要,干起來很次要,忙不起來不必要’。
他也說,在農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以及農村老齡化日益加劇情況下,“房堵窗,戶封門,村村不見年輕人”的現狀在中西部隨處可見。中國的農村何去何從,前途在哪里,令人深思。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秀榮昨日在論壇上指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雖有改善,但并沒有根本的改變。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出現鄉村治理等新的二元結構,“城市治理與鄉鎮的治理差距遠遠大于改革之前。”
韓俊表示,只有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等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帶動農業全面升級,才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他說,14億人的大國,城鄉一定是長期共存。即便中國城鎮化達到70%的峰值,仍有3億到4億農村人在鄉村生活。只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才能“讓留在農村的留得安心,讓進城的進得放心,各得其所,各顯所長。”(記者 孟丹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聯合早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