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袁家村在發展鄉村旅游、壯大鄉村經濟、推動鄉村現代化方面取得了眾所矚目的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條面向市場需求,依靠鄉村內在力量,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深入分析袁家村經驗,對于各地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面向市場:創新產業模式 推進產業振興
從基本條件來看,袁家村一是有一個很好的帶頭人。二是具有歷史聲譽的優勢。袁家村村集體經濟有一定基礎。三是區位條件較好。袁家村本身有地理區位的優勢。
從發展模式來看,第一個原因是創新產業形式。袁家村鄉村旅游模式可以說是開全國之先。及時地發現了市場的新需求,敏銳地捕捉到了旅游產業轉型的新動態與趨勢,從旅游消費轉變為休閑消費,從門票經濟轉變為消費經濟,把這種新動態與趨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第二,袁家村具有很強的整合資源的能力。很好地整合了周邊區域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的精華,包括民俗民居、小吃文化。第三,袁家村很好地處理了村集體、村民以及業主之間的關系。另外,袁家村形成了規范的管理模式。袁家村對于商戶有很規范的管理模式。準入門檻、服務標準、原料渠道等都有一套很規范的管理。
袁家村的成功就是一個村莊從自身實際出發,面向市場需求,不斷創新驅動發展的結果。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勞永逸的,整個旅游產業的需求和供給都在隨著形勢而變化。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在變,另一方面就是袁家村創造這種形式之后,很多地方都在學。對于如何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這個問題,袁家村的答案是:不斷地創造新的話題,不斷地創造新的產品。
在袁家村身上,我們看到了基層旺盛的創造力。應該說,基層的這種實踐,這種創造力,很多不是專家策劃的,也不是領導指示的,而是完全屬于基層的一種敏銳的判斷和精準的策劃,是一個探索摸索創新的過程。所以,包括袁家村在內的無數事例說明,基層的創新創造是活力無限的。
二、治理有效:黨建帶動提供制度性保障和團隊性支撐
袁家村通過基層黨建把帶頭人個人的作用轉化成了組織的作用,把個人作用這種隨機性的發揮轉變為了制度化的引領和保障。以一個能人為龍頭,把他的作用放到黨建的引領體系中來,帶動和形成一個團隊。通過村黨支部、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黨建團隊、管理團隊、經營團隊,進而形成“傳幫帶”和集體分工協作機制,使袁家村整個項目的建設和發展,有了制度化的保障和團隊性的支撐。
袁家村的整體經驗,對基層黨建也有很大的啟發。一方面,要尊重能人,依靠能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能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能人的能量轉化成為基層組織建設的能量。同時,要處理好能人個人和團隊的關系,處理好能人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和村里的關系。
通過對袁家村的分析,可以看到,要處理好能人,或者說基層黨組織和村民之間的關系,有兩個問題需要處理好:一個是理,一個是利。理,就是干部和基層組織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有制度安排,得符合鄉村的實際,能夠凝聚共識,體現民意,形成合力。利,就是在利益面前,帶頭人和領導班子要能處理好與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袁家村的整體安排,包括整個項目運行,符合合理又合利的原則。
三、創新驅動:商業模式創新為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袁家村,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復制,但是為什么別人很難超越?一是因為它做得早,這是先發優勢。再就是它在不斷地創新。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學習袁家村的經驗,像省內外有些市就組團去學習。袁家村就開設培訓班,編教材,由農民做老師去傳授經驗,這也是一種創新。
袁家村產業的發展過程,就是它的營銷和品牌形象傳播的過程。如今,抓住社會的熱點、應用新媒體來策劃一些活動,例如帶頭人演講、開設培訓班,其實都達到了某種聚集人氣、擴大影響、吸引客源的作用。就拿袁家村來說,其帶頭人郭占武的演講有的人聽了未必全然認同,但是它起到了造勢的作用,起到了吸引社會關注的作用。
四、城鄉融合:從整合資源吸引客源到主動融入城市
袁家村已經突破了袁家村的“地理界限”,在西安的商業綜合體里開設了袁家村的品牌餐飲店,正在加緊打造全國連鎖店。這是一種相當超前的設想,已經走出了一種立足鄉村、吸引城市的道路,這只是它的第一步。
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是把人吸引進來;另一方面是走出去,農村主動走向城市。袁家村在這方面是先行者,不斷走向城市,進入城市的黃金區域、黃金地段,、推廣品牌、發展產業、做大自身。可以說,袁家村不是等著城市來帶動,等著城市來投資,等著市民來消費,而是主動走進城市,按照商業邏輯在城市中闖出一片天地,這是一種雙贏。
鄉村振興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積極引入城市現代生產要素的道路,調動社會資金和人才向鄉村流動,實現城鄉的資源互動。城鄉融合的基本邏輯就是行政手段、市場手段和社會手段。而在市場手段里面,既包括通過改造自己的投資環境吸引別人進來,同時也包括自己走出去,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五、利益共享:尊重農民意愿 保護農民利益
外來資本、市場化項目進入村子的時候,有可能會沖擊到村民在產業中的收益,有效保障村民的利益非常重要。關鍵是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以后,和農民的合作必須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決不能搞強制的流轉,強制的合作。如果能夠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自主性和自主決策,短期內利益受損的情況幾乎不太可能發生。二是從在制度設計上既要考慮短期,也要考慮長期,就是既要考慮現在的問題,也要考慮長遠的問題。強化工商資本帶動小農戶對接現代市場的機制,形成利益共享機制,特別是形成農民實質性參與的機制。三要防范經營風險。可以借鑒江蘇、浙江在土地流轉時設置風險保證金的作法。經營失敗的項目可以收回土地經營權,把土地恢復原狀。
袁家村很多項目是由村民集資入股,最后實施收益分成,在袁家村品牌走出去之后,村民仍然能夠從中獲得收益。村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在袁家村這個品牌里面本身是占股的,所以袁家村的品牌,哪怕做遍中國,做遍全球,每個村民在其間或多或少都能收獲不同程度的收益。品牌做得越大,村民受益越多。這樣就形成了“大河有水小河滿”。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之后,農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商業化。那么從長遠來看,如何保證村民的生活質量,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呢?核心就是堅持“兩山理論”,任何開發行為絕對不能破壞青山綠水,不能破壞農村基本的生活環境。當然,發展鄉村可能會帶來比較大的人流量,晚上可能還有一些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或酒吧街等,需要產業區和生活區適度分離,這個完全可以做到。
作者王建康系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全國青聯委員、省決策咨詢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部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