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朱啟臻:夯實鄉村振興的農業組織基礎

[ 作者:朱啟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4-17 錄入:王惠敏 ]

鄉村振興,五個方面都要強。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提出鄉村振興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其中,組織振興的組織,不僅指農村基層黨組織,也包括農業組織,“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本文認為,農業組織應以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三種形式為主干,真正確立農民主體地位,從而以良好人地關系激發農民積極性創造性。

農業組織振興須強化農民的農業主體地位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農業組織振興是鄉村組織振興的重要方面。農業組織振興的標志在于農業組織充滿活力和創造力。這里所說的活力,從根本上說來源于人們的需要,對農民來說,這種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如果農民與土地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農民的需要就容易得到滿足,農民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如果這種關系不良,農民的需要就難以滿足,進而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常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只能是農民,除了農民,任何其他群體都缺乏主動保護耕地的動力和熱情,很容易導致掠奪性使用土地,進而導致農業的不可持續性。如今,農民對土地不可割舍的情感有消退趨勢,突出表現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愿為保護耕地而付出,一些農民甚至期盼承包地被征或被占,希望把自己的承包地“一賣了之”。這種變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傷害極大,直接威脅農業安全。導致農民與土地情感斷裂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斥農民農業生產主體地位的種種現象,動搖了農民對土地的信心和信念。當前,某些措施盡管冠以“現代”或“創新”名義,其實質則是把作為農業主體的農民變成農業生產的“看客”。這客觀上削弱了農民與土地的密切關系,導致了遠離農業和農村的社會心理趨向,助長了農業生產的短期行為、掠奪行為,產生了土壤退化、面源污染、植被破壞等消極后果。

振興農業組織,需要從培養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入手,讓農民發自內心地熱愛土地,把為子孫留下一片永續利用的土地作為自己的神圣責任,讓農民愿意從事農業,并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強化農民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重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我們要準確領會這一重要論斷的精神實質。

農戶經營是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

以農戶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之所以成為農村改革成功的標志并確定為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其本質在于尊重農業生產特點和規律,通過改變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確立農民的農業生產主體地位,讓農民獲得一定程度的種地自由,因此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肯定了農戶經營的重要地位,重申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提出要探討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問題,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應該看到,農戶經營是被理論和實踐反復證明的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這是由農業生產與農戶特點共同決定的。“自己為自己勞動”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風險最小,是農戶生命力最為重要的基礎因素。無論農業組織怎么創新,違背了這個特點都必然失敗。當然,我們必須看到小農戶經營存在的問題是普遍的,由于地塊小,靠農業收入不足以養活全家,強壯勞動力只能進城打工,于是,兼業農民出現了。因為打工掙錢比農業生產更穩定、更容易,于是,種地便成了“雞肋”。調查發現,兼業農民種地態度發生了變化,有的農民只管種和收,疏于田間管理。“夠自己吃就行”成為很多中老年農民種地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對采納新實用技術的熱情銳減,合作需求也十分微弱,出現拋荒、撂荒現象,土地合理利用受到影響,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難以形成,以至于未來“誰種地”成為社會普遍擔心的問題。因此,人們形成共識,農業經營方式必須創新。需要明確的是,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的正確方向只有一個,這就是堅持農戶經營,以否定農戶經營為特征的各種嘗試都是違背農業基本特點和規律的。

家庭農場是現代可持續農業的微觀基礎

家庭農場,通俗地說就是擴大版的農戶,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家庭農場是適度規模經營的典型表現形式,也是新型職業農民得以存在的有效載體。家庭農場與農戶一樣,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家庭農場有很多好處,如就地就近實現充分就業,有較高和穩定的收入,不離家鄉便于照料老人和兒童,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有效遏制鄉村衰敗,激活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需求,無論是新品種和農業機械的使用,還是新肥料或新栽培技術的采納,農場主都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家庭農場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穩定性,由于具有穩定性,才給農民以長遠預期,農民才有保護耕地的熱情和動力,也為培養農民珍惜土地的感情提供了基礎。唯有穩定的土地關系,人們才有可能真心去保護、愛惜耕地,才有可能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但就目前而言,家庭農場的形成尚存在三個障礙:一是土地流轉障礙,目前靠人為推高土地租金促進土地流轉的做法,難以形成可持續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常常導致非糧化、非農化趨勢。因此,要明確農用地的基本屬性和功能,通過建立完善的土地退出機制,讓種地農戶獲得更多穩定的資源。二是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缺乏穩定性,一年一變或者幾年一變,農民難以形成長遠預期,家庭農場自然難以形成。三是農業人才和勞動力流動機制亟待完善,城鄉勞動力雙向流動限制現象仍十分突出,未來的家庭農場主應該是開放的群體,凡是有能力有條件愿意從事農業的人才,都應為其從事農業經營提供條件。要通過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讓進城務工的農民順利成為城市居民或城鎮勞動者,為愿意留在鄉村或返鄉創業的人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唯有如此,農業組織才能具有活力和生機。

農民合作社是農業組織的高級形式

盡管家庭農場保留了家庭經營的諸多優勢,但是家庭農場在經營過程中同樣存在各種問題。比如,無法克服市場交易成本過高問題,難以確立農民的市場談判地位;各類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不會因家庭農場的成立而得以幸免。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外,需要建立更高一級的農業組織形式,即農民合作社。合作社被證明是最適合農業和農民特點的更高一級組織形式。十多年來,合作社仍未真正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其形成機制存在缺陷。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合作社發展機制。就我國現實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完善合作社組織形成機制。一是合作社要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小農戶特別是兼業農戶,缺乏合作意愿與動力,認為加入合作社未必帶來顯著收益。而作為新型職業農民載體的家庭農場由于適度規模的形成,合作意愿和發展動力被激發出來,在家庭農場基礎上組建合作社就具備了微觀活力基礎。二是應以鄉村社區為合作社基本單位。這是由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行政管理體制所決定的。傳統村落是熟人社會共同體,在共同體內部有互幫互助傳統,有共同的生產與生活資源,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紐帶,具有天然的信任與監督機制,因而容易形成合作關系。離開村落環境在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是十分困難的。中國文化更適合以熟人社會為基礎,也就是說,在合作社組織內部充分利用熟人關系的信任與合作傳統形成合作機制,在合作社組織之間建立現代契約制度,實現合作社的聯合。此外,我國行政管理傳統也決定了農民合作社要以鄉村社區為單位。“村集體”不僅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實者。獨立于村組織之外的合作社,往往會成為“孤島”,難以融入村落文化體系,與鄉村社區“兩張皮”,甚至出現相互掣肘現象。因此,農民合作社組織應該與鄉村社區一體化,在此基礎上完善合作社功能,實現更大范圍的聯合與合作。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要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成本人动漫在线观看 | 忘忧草日韩综合一区三级久久久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亚洲婷婷天堂婷婷色五月 | 亚洲中文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