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當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在農村,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農民的獲得感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對于湖南這樣一個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而言,要找準著力點,精準施策,斬斷農民貧困的現實根源,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和發展機會。
一、著力形成“真脫貧”的長期效果,實現共享發展的最基本要求
消除貧困是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脫貧攻堅是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工作。脫貧攻堅不僅要讓貧困人口脫貧,更要讓脫貧群眾不返貧、讓農村貧困人口不再出現,形成“真脫貧”的長期效果。
1.依據貧困類別,建立跟蹤幫扶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動態監測體系,排查不同貧困家庭情況,科學分析其致貧、返貧的根源,精準識別勞動能力喪失、需要政府兜底的貧困家庭,制定有針對性的跟蹤幫扶計劃。并且把不返貧作為考核各級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的重要依據,完善扶貧工作考核監督的長效機制。
2.利用易地扶貧搬遷,改善山區農民發展環境。目前,我省農村貧困人口相當一部分居住在武陵山、羅霄山等不具備良好發展條件的山區,這成為我省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而易地扶貧搬遷正是解決這一難點的重要舉措。要通過優先安排子女入學、優先享受民政低保等措施解決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并通過實施技術培訓服務與推薦就業相結合的方式,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就業難問題。
3.加強農村生態治理,防止污染致貧。環境污染是農民患病的重要原因,我省必須健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體系,加大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尤其對于養殖造成的面源污染、工業排污造成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垃圾填埋造成的土壤污染等問題,應該予以格外重視,最大限度保護好農村水源、土壤和空氣,防止環境污染性疾病的形成與擴散。
二、積極推動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共享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
經濟發展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產業狀況是展現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表征。要進一步提升縣域產業發展質量,夯實共享發展的農村經濟基礎。
1.加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農產品“走出去”,解決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問題。一是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我省大米、豬肉、特色水果和魚蝦就地就近加工,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二是借助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大農產品推介力度。推進農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品牌創建和推介活動。三是完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開展鮮活農產品“基地+城市社區”直配模式和農資電子商務試點,完善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商服務站建設,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
2.發揮我省農村勞動力充裕的優勢,做大做強縣域特色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一方面立足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各縣域根據實情,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各縣域形成錯位發展、特色鮮明、品牌突出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更多知名品牌。通過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著力培育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名牌,并且加大對假冒、偽劣品牌農產品的打擊力度。
3.堅定不移推動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升縣域產業活力。一是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放寬民營經濟在縣域的發展領域。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全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有關意見要求,減少縣域層面的行業限制。二是完善商事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放寬工商注冊登記條件,完善縣域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平臺建設。三是發展普惠金融,破解縣域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鼓勵省內金融機構貸款向縣域中小微民營企業傾斜,積極爭取發行我省“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和縣域小微企業金融債券,提高縣域民營企業的信用水平。
三、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營造共享發展的社會環境
共享發展要求城鄉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我省應該通過完善農村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來營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讓農民共同享有同全省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1.加大農村醫療服務投入,降低“因病致貧”發生率。疾病是農民陷入貧困、難以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我省進一步加大農村醫療服務投入。一方面加強農村醫療衛生組織人才建設,解決“有人看病”的問題。加大對農村當地醫生的培養力度,搭建村醫遠程醫療平臺和在線醫療共享平臺,做好農村疾病預防工作,根據轄區面積和人口調整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和醫療衛生人員編制。另一方面完善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確保“看得起病”。建立健全大病籌資機制,有效發揮各項醫療保障制度的協同互補作用,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醫療救助的銜接。
2.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增強農民子女的文化積累。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是增強農民子女人力資本積累,使他們深入參與經濟社會建設,避免貧窮代際傳遞的關鍵。一是加強結對幫扶,改善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從教師培訓和課程開設兩個方面加大城市學校對農村學校的結對幫扶力度。二是做好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嚴格落實校車、午餐等配套措施,為有困難的家庭和兒童及時提供幫助,切實為農村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提供便利。三是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水平。加大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積累完善一批優質微課資源庫,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好教育。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與外界聯系更加緊密。通過改造升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與外界的緊密聯系創造有利條件,給相對閉塞的農村帶來更多新思路和新機會。一是提質農村交通網絡,改善農村物流的基礎設施條件。拓寬村道公路,提升村道公路的網絡密度和承載量,為農業設備的對內運輸和農產品的對外銷售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力度,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完善向“三農”傾斜的財政分配體制,合理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債規模。三是加強互聯網建設,提升農民信息交互水平。加速農村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發揮互聯網在農村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2019年04月18日理論學習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