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發展質量,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多元化農產品需求。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的背景下,實現上述目標,始終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要解決“誰來種地”,二是要解決“地怎么種好”。前者要求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培養職業化農民,后者則要求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強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和作用,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讓億萬農民群眾有獲得感和安全感。這同時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概念需要大大拓展
從最廣泛的認知來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指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過程,直接或協助生產經營者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社會化服務。其實,觀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成長過程,從早期作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依附產業到現階段越來越蛻變為獨立完整的戰略性產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既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更展示出日益豐富的內涵特征。簡言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概念需要大大拓展。事實上,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的產業特征決定了并不存在生產性服務業的認知概念。而只有進入現代農業階段,隨著生產環節的細分,自給自足農業演變為商品農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才逐漸經歷最初聚焦于農業生產性經營產中的耕種收環節,爾后延伸到產前、產后領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才得以形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可以從縱橫兩個數軸來理解。從縱的角度看,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五類服務:一是為生產者生產經營過程提供中間服務,如耕種收等;二是為適應新的科技和經營模式提供的人力資本服務,如科技推廣;三是為促進產品交換或價值實現提供的服務,如市場營銷、品牌塑造;四是為保障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高效運轉提供的服務,如現代的信息傳遞、物流、商務活動、金融、保險服務;五是為整個生產經營提供的管理服務,如財務會計等。這種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理解,已成為社會共識。然后,現代農業科技、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出現和壯大,不僅使生產性服務在實現的路徑上有了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手段的應用,更是從業態上豐富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因此,從橫的角度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僅可以服務于生產領域,也可以服務于生活、生態領域,不僅可以服務于農業農民,也可以服務于農村城市。農業觀光、休閑產業、生態環境維護、綠色產業發展生成出越來越多的服務需求,從而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向鄉村服務業延伸,并為鄉村服務產業概念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市場需求。農業生產性服務要解決關鍵問題
當然,概念的拓展并不改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本質。現階段最重要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還是要在滿足普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需要,立足服務農業各產業、各業態,著眼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產生的生產性需求,解決各類經營主體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經濟的各類事項。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重點聚焦四個問題:其一,要解決為誰服務問題。要面向小農戶,培育壯大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在重要農業生產經營作業方面,提供綜合性、全過程或專項服務,托管、半托管小農戶生產經營相關事務,促進針對小農戶的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互補充,協調發展。解決千家萬戶小農戶生產經營中的難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升小農戶的產業素質和產業競爭力,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讓小農戶在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中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二,瞄準需要服務的關鍵問題。要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和能力,專注為生產經營者提供市場信息、農業機械、差異化科技服務,特別是金融信貸、各種保險需求等,幫助生產經營者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實現生產得出來、賣得出去、能賣上好價錢,實現生產經營和服務的雙贏,提高服務的質量效益。其三,著眼于新產業、新業態。農工、農商、農旅、農文結合,產生出很多過去沒有的新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了農民的就業容量和收入機會,要幫助生產經營者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完善利益鏈,生產性服務業要有助于各產業、各環節、各經營模式節本增效。其四,助推鄉村建設。著眼于人居環境、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管護等公共產業和準公共產業和領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無死角、全覆蓋服務。為鄉村服務業的生成、發展和壯大尋覓新的契機,開辟新的領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要政策扶持
借鑒國際經驗和國內成功實踐,從我國國情農情出發,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強化從發展戰略到政策舉措一系列行為導向:
提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地位。深刻認識現代農業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需求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切實把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到戰略層面來思考相關問題。適應農業功能拓展,產業鏈條延伸,產業體系多元化,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克服“重生產,輕服務”的傳統觀念。把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的重要工作來抓,作為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全面發展的切入口和引擎點,切實提升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地位的認識。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便利、地塊平整、集中連片、農民組織化程度高,本身就是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前提。因此,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著力加強鄉村道路、農機場庫棚等農機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農機能下田能上路,田網能排能灌。實施數字鄉村振興戰略,促使網絡發展、信息暢通,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夯實基礎。
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規模經營在我國的實踐反復證明,有兩種路徑選擇:一是在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多,兼業化程度高,著眼于解決“誰來種地”需要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土地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二是在廣大農區盡管大量勞動力外出,但仍有相當多的老人和婦女愿意務農,卻又有相當多農事環節和田間作業干不好、干不了,需要托管、半托管的生產性服務來解決“地怎樣種好”問題。但從發展趨勢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需要拓展作業空間,使土地等要素資源不斷趨于集中,節本增效才有基礎。總之,土地規模擴張,不僅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提升,也有利于農業生產服務的效益提升。
加大對服務業從業人才的培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既然是戰略性產業,從業者職業化就是基本方向。對此,各級政府要把農業服務從業者的培養上升為重要戰略,通過多種路徑和方式,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管理的職業農民,讓有情懷、有能力、有素質的人才投身到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增強從業者的人力資本。
落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各項政策。其一,在用地政策上,充分利用閑置學校校舍、工廠、廢棄地,加快落實服務主體建設倉儲、烘干、農機庫棚,生產輔助和配套設施用地。其二,在金融政策上,各級金融機構要按中央要求,服務農業農民,服務實體經濟,著力解決各類服務組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積極支持開展服務主體擁有的廠房、生產大棚、大型農機具、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抵押和生產訂單、農業保險抵押融資。其三,在財政稅收政策上,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服務后補貼方式,支持服務組織承擔政府職能,落實各類服務的稅收優惠政策,減輕服務組織負擔。其四,在信息化方面,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開發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應用軟件和數據平臺,發布有針對性、有影響力的市場信息,以互聯網思維和手段,促進生產服務主體和生產經營主體有機銜接,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