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再創新高,實現連續12年增長。與此同時,出現糧食產量、庫存量以及進口量“三量齊增”的現象,糧食領域的問題日益突出。中國過去長時期處于糧食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對糧食一直是追求增產的。回過頭來看,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出現的問題,反映出我們在糧食上的胸懷和眼光還不夠,沒有把糧食生產放到全球視野當中來考慮。
過去的12年間,我國糧食產量由2003年的8614億斤增加到去年的12429億斤,而去年糧食總需求在12800億斤以上。但由于進口量很大,我國糧食就供大于求了,去年我國進口糧食近2495億斤,超出需求約2000億斤。
糧食是個大的范疇,具體來看有五大品類:小麥、稻谷、玉米、大豆、薯類。所以說供需不平衡,到底哪個多了哪個少了?如果不夠的那個沒產出來,已經夠的還在拼命增,那就不對了。問題的癥結不在總量,而在于品種結構。目前,小麥大體供需平衡,稻谷滿足需求后略有結余。大豆缺口非常大,去年總產量230多億斤,進口1634億斤。如今,人們對大豆的需求增長非常快。大豆在中國屬于低產作物,經濟效益不太高,農民都不大愿意種。去年我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80%。另外,我國玉米去年產量為4400多億斤,是5個糧食品種中最大的。但去年玉米的進口量,加上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種進口量,達到了880億斤,本來玉米產量已經有點供過于求,又進口了880億斤,顯然多了。前些年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不斷提高,不是玉米供求關系形成的價格,還包含著政府對農民的補貼。現在,要把補貼從價格中剝離,讓價格根據市場回歸合理。農民根據市場決定種多少、賣多少錢。那么,國內玉米將理性地回歸到和國際價格相近的水平,大規模進口會明顯減少。隨之,國內玉米就能找到市場。
這么多年過去了,大豆的畝產提升幅度相對較小,跟國外相比產量和品質都相距甚遠。玉米盡管提高不少,但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落在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肩上的擔子仍然十分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應通過科技創新推出更優良的品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同時,還要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上來。此外,還要進行農業組織創新,將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生產,通過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去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作者系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