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

[ 作者:馮驥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25 錄入:王惠敏 ]

傳統村落調查顯示,每天至少有一百個村落在消失,在這個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時代中,這些處于瀕危的千姿萬態的古老村落將何去何從?

2012年中國正式啟動了傳統村落的全面調查。在這空前的傳統村落調查啟動之前,大量出現在媒體上的信息與文章,表達著學界與公眾對這一關乎國人本源性家園命運的關切;在傳統村落調查啟動后,人們關注焦點則轉向這些處于瀕危的千姿萬態的古老村落將何去何從?

如果說中華民族歷史五千年,這五千年都在農耕文明里。村落是我們農耕生活遙遠的源頭與根據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國人還在這種“農村社區”里種地生活,生兒育女,享用著世代相傳的文明。在歷史上,當城市出現之后,精英文化隨之誕生,可是最能體現民眾精神本質與氣質的民間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域多樣,氣候迥異;在漫長的歲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絕,各自發展,自成形態,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多樣并存與整體燦爛。如果沒有了這花團錦簇般各族各地根性的傳統村落,中華文化的燦爛從何而言?可是,最近一些村落調查和統計數字令我們心頭驟緊。   

比如:在進入二十一世紀(2000 年)時,我國自然村總數為 363 萬個,到了 2010 年,僅僅過去十年,總數銳減為 271 萬個。十年內減少 90 萬個自然村。對于我們這個傳統的農耕國家可是個“驚天”數字。它顯示村落消亡其勢迅猛和不可阻擋。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入城務工,人員與勞動力向城鎮大量轉移,致使村落的生產生活瓦解,空巢化嚴重。近十年我們在各地考察民間文化時,親眼目睹這一劇變對村落生態影響之強烈與深切,已經出現了人去村空——從“空巢”到“棄巢”的景象。   

二是城市較為優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為愈來愈多年輕一代農民傾心的選擇。許多在城市長期務工的年輕一代農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勢所必然。   

三是城鎮化。城鎮化是政府行為,拆村并點力度強大,所向披靡;它直接致使村落消失。這也是近十年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的原由。 

在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中,村落的減少與消亡是正常的,世界各國都是如此;城鎮化是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與途徑,世界也是這樣。但不能因此,我們對村落的文明財富就可以不知底數,不留家底,粗率地大破大立,致使文明傳統及其傳承受到粗暴的傷害。進一步說,傳統村落的消失還不僅是燦爛多樣的歷史創造、文化景觀、鄉土建筑、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遭遇到泯滅,大量從屬于村落的民間文化——非遺也隨之灰飛煙滅。自2006年至今我國已公布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包括民族與民間的節日、民俗、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曲藝、雜技、口頭文學等,凡1219項,被列入了國家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單中,其中 26 項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這些文化遺產大部分活態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正如聯合國教科文對非遺評定的標準是:它必需“扎根于有關社區的傳統和文化史中?!比绻迓錄]了,非遺——這筆剛剛整理出來的國家文化財富便要立即重返絕境,而且這次是滅絕性的,“連根拔”的。我們能叫一項項珍貴的國家遺產得而復失嗎?  

    傳統村落還有另一層意義——它是許多少數民族的所在地。不少少數民族沒有文字,沒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間文化。他們現在的所在地往往就是他們原始的聚居地。他們全部的歷史、文化與記憶都在他們世襲的村寨里。村寨就是他們的根。少數民族生活在他們的村寨里,更生活在他們自己創造的文化里。如果他們傳統的村寨瓦解了,文化消散了,這個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不復存在。我們有權利看著少數民族從我們眼中消失嗎?面對著每天至少消失一百個村落的現實,保護傳統村落難道不是一件攸關中華民族文化命運的大事逼到眼前?!

    作者簡介:馮驥才,當代作家、民間藝術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小說和繪畫作品?,F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品有:《雕花煙斗》、《俗世奇人》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民族報》 2014年2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 亚洲成AV人片女在线观看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第一在线 | 一级少妇女片完整版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