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工潮”的發展,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被提了出來,如何讓農民成為居民,成為了現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6年7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財政部對外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首次對外公布了首批127個特色小鎮的名單,將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工作推入了一個新高潮。
特色小鎮和城鎮化不同的是,它“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依托小鎮原有的生態,發展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并形成特色產業鏈。截至目前,各地正在大力開發自己的特色小鎮,希望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成功模式。
和新興的特色小鎮相比,興起于上世紀末的城鎮化則有更多話說。在城鎮化的相關問題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中國的城鎮化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實行‘就近城鎮化’!”
“那什么是就近城鎮化?就近城鎮化又能給城市和農村帶來什么變化?”
厲以寧指出,就近城鎮化指的是在新社區的基礎上,通過吸引農民前來,適應由農民變居民,再自然而然向城鎮化走,向城鄉一體化靠近。而關于就近城鎮化能給城市和農村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他從三個維度進行了詮釋。
從農村發展角度來看
就近城鎮化能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助推器”。
從城市發展角度來看
就近城鎮化可以減輕大城市壓力,還可通過“城市群”建設,以功能、職能分化來為大城市瘦身,既可以帶動、輻射周圍城市經濟的發展,又能夠有效改善大城市的環境,從而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同發展的局面,是醫治“大城市病”的良方。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
就近城鎮化能有效緩解異地城鎮化所帶來各種社會問題,可減少大規模人口異地流動帶來的社會代價,既減輕農民外出務工成本,也可消除農村留守人員的痛苦和空心村等問題,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清除隱患。
因此,有人提出一種說法,說就近城鎮化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發展新動力。這種說法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就近城鎮化可以帶來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會產生大量的生活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了大量內需。其次,就近城鎮化后產生集聚效益、規模效益和分工協作效益,將極大地推動工業化進程,也可催生一批新生業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最后,就近城鎮化后,帶來人力資本和信息知識聚集,促進市場競爭、技術創新和改善管理,有利于提高資源集約利用,降低工業排放,實現低碳、綠色發展。
厲以寧指出,在城鄉戶籍一元化逐步推進的前提下,城鎮化勢必轉入一個新階段。城鎮化應“以人為本”,讓農民中自愿進城從事手工業生產或自愿開辦小微企業的人,包括原來就多年外出務工的返鄉農民工作出選擇,愿工則工、愿商則商,聽其自愿。
最后,厲以寧表示,中國最大的紅利不是人力資本的紅利,也不是某種改革的紅利,而是社會和諧的紅利。
觀點來源: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11月27日在以“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2016首屆中國PPP投資論壇”上的講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長安第2俱樂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