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逆城鎮化”是指城鎮化的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促進“逆城鎮化”,就要搞好鄉村建設的空間規劃,落實城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均等化要求,防止城鄉建設雷同,切實落實政策。
關鍵詞:逆城鎮化 城鄉一體化 新型城鎮化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推動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逆城鎮化”(Counter-urbanization)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一個概念。其本意并不是“反城鎮化”,而是指城鎮化的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逆城鎮化”可以說有三個屬性:一是鄉村人口的外流出現逆轉,但農耕者人數可能繼續減少;二是鄉村居住人口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絕大多數居民成為非農從業人員;三是鄉村生活復興,改變了凋敝和衰落。
我國城鎮化所處的發展階段
在我國,學界和媒體現在也開始討論“逆城鎮化”問題,但對于我國是否發展到“逆城鎮化”階段、是否出現“逆城鎮化”的現象,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爭論。我國2016年城鎮化水平達到約57%,這是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到城市打工的農村戶籍人口也計為“城鎮常住人口”之后的統計結果。如果單從這一情況來看,我國還沒有完成人口向城市集中和郊區化的城鎮化階段,還根本談不上“逆城鎮化”。多數學者根據國際城鎮化的經驗也推論,我國城鎮化會達到75%才穩定下來。然而,判斷我國的城鎮化實際過程,又要考慮到我國的一些特殊因素,比如戶籍因素、小農因素和農村土地產權、農民住宅產權因素等。
從戶籍因素看,我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遠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相差近20個百分點,目前57%的城鎮化水平,還不是質量很高的城鎮化,還面臨著未來幾年需要把1億多進城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艱難任務。
從小農因素看,我國的廣大農民,除少數家庭農場、耕作大戶、農業規模經營公司等,絕大多數是戶均耕地不足0.5公頃的小農,這與發達國家耕作面積至少在幾十公頃甚至上百公頃的農場主有很大差別。這些為數眾多的小農家庭,已經有相當大的比例(主要集中在相對發達地區),一年中的多數勞動時間和多數家庭收入,不再是從事農耕和依靠農耕。在相當一部分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和非農的經營性收入占了2/3以上。換句話說,目前我國實際農業勞動力占比,可能實際上要低于國家統計數據(2015年為29%),從這方面來看,我國的非農化程度又是被低估的。
從農村土地產權、農民住宅產權因素看,我國農村土地歸農村集體所有,不能自由買賣,農民的住宅因宅基地的集體所有性質,也不能自由買賣,現在規定可以在村集體成員之間周轉,所以事實上城市人即便有到鄉村居住的需求和愿望,法律上和制度上也不具有可行性。但與此同時,城里人到鄉村租房居住的現象越來越多,方興未艾。
從這些因素的綜合分析來看,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階段,由于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可能會出現疊加的特征,即在城鎮化總體上尚未完成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和郊區化階段的時候,“逆城鎮化”現象已經開始大量產生,并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潮流。
“逆城鎮化”現象勢如潮涌
我國的許多特殊的“逆城鎮化”現象,可能從嚴格的學術定義上看并不典型,即并非長期居住人口從城市向鄉村的流動,而是在特有制度約束下形成的一些“走入鄉村”“走向小城”的人口活動趨勢。這些趨勢可能還僅僅是一些先兆,預示著未來某種發展大潮的涌現。這些特殊的“逆城鎮化”現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鄉村休閑旅游人數大量增加,勢頭很猛。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其中農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22億人次是什么概念?粗略地統計,城里人大概平均每人一年走入鄉村3次,所以從需求上說,這個大潮才剛剛開始。
二是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和鄉村異地養老的現象越來越多,方興未艾。近年來,城市老年人結伙搭伴到農村養老,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大城市人滿為患、物價高昂,異地養老成為老年人改善生活品質自發選擇。在全國各地氣候宜人、舒適安逸的鄉村和小城鎮,越來越多的“健康養護中心”涌現,深受老年人喜愛。當然,由于傳統體制的束縛,“異地養老”還存在著很多發展的瓶頸。
三是城里人到鄉村、小城長期居住,帶動鄉村重新繁榮。在我國云南、貴州、四川、海南、廣西等省區,鄉村中都出現了一些來自全國各地形形色色人的聚居點,這些城里人的到來,使鄉村生活重新活躍起來。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聊聊,就能切實體會到什么是“逆城鎮化”。
四是一些進城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和就業,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說,我國的城鎮化,在總體上可能還沒有到達“逆城鎮化”的階段,但“逆城鎮化”的現象,卻已經在很多地方、以多樣化的形式、越來越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逆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新”就新在更加強調以人為本,更加強調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強調城鄉一體化的總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逆城鎮化”與我國城鄉一體化的要求,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我國現階段,我們遇到的是一種疊加、矛盾的城鎮化現象:一方面,“逆城鎮化”的前提是城鄉一體化,即發展到那樣一種程度,農村人口也可以享有城市的各種物質生活條件和便利。目前我們似乎離這個前提還很遠,現實世界里城鄉差異還較大,很多鄉村由于青年人的出走和鄉村工業的衰敗,還出現“空心化”現象;另一方面,城里人涌向鄉村的各種活動又方興未艾,“逆城鎮化”的大潮不斷出現各種新的征兆。
第一,要搞好鄉村建設的空間規劃。現在,我國的城鎮都有建設規劃,但鄉村卻沒有普遍的空間建設規劃,很多國家的空間規劃都覆蓋到每一寸國土,但我國直到目前并沒有負責鄉村規劃的專門部門、機構和經費,在規劃上城鄉分離的局面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只要看看全國各地許多鄉村地方出現的“垃圾圍村”現象,就能深切感受到規劃的缺乏。要堅決杜絕把鄉村的大樹都搬到城里,而把城市的垃圾都傾倒到鄉村的現象。
第二,認真落實城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均等化要求。近些年來,我國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很多省區都撥出專款幫助農村家庭改廁所、改廚房、改畜圈,從而極大改善了農村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但從法律上說,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體制還是分割的。供水、供電、道路、公共照明、通訊、交通、綠化、垃圾處理、環境整治等,在城市里自然是政府的責任,所需的公共經費也來自財政,而這些在鄉村很多情況下沒有固定的公共財政預算,村民們自己也無力改善。
第三,要防止把鄉村建設得與城鎮一個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田園風光,那是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建設中,當然要有經濟核算,公共設施建設也要考慮效益和效率的要求,但應當力求留得下青山綠水,留得下歷史記憶,留得下鄉愁。如果把鄉村都變成了水泥高樓,那就既沒有了美麗,也沒有了鄉村。
第四,要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農村深入開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能和活力。我國現在正處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階段,要從城鄉一體化要求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農村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為改變我國農村生產生活的面貌探索新的突破口。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參考文獻:
①《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新華網,2016年11月29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2017-01-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