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推動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逆城鎮化”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一個概念,其本意并不是“反城鎮化”,而是指城鎮化的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逆城鎮化”可以說有三個屬性:一是鄉村人口的外流出現逆轉,但農耕者人數可能繼續減少;二是鄉村居住人口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絕大多數居民成為非農從業人員;三是鄉村生活復興,改變了凋敝和衰落。
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階段,由于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可能會出現疊加的特征,即在城鎮化總體上尚未完成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和郊區化階段的時候,“逆城鎮化”現象已經開始大量產生,并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潮流。我國許多特殊的“逆城鎮化”現象,可能從嚴格的學術定義上看并不典型,即并非長期居住人口從城市向鄉村的流動,而是在特有制度約束下形成的一些“走入鄉村”“走向小城”的人口活動趨勢。這些趨勢可能還僅僅是一些先兆,預示著未來某種發展大潮的涌現。這些特殊的“逆城鎮化”現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鄉村休閑旅游人數大量增加,勢頭很猛。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其中農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22億人次是什么概念?粗略地統計,城里人大概平均每人一年走入鄉村3次,所以從需求上說,這個大潮才剛剛開始。
二是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和鄉村異地養老的現象越來越多,方興未艾。近年來,城市老年人結伙搭伴到農村養老,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大城市,人滿為患、物價高昂,異地養老成為老年人改善生活品質的自發選擇。在全國各地氣候宜人、舒適安逸的鄉村和小城鎮,越來越多的“健康養護中心”涌現,深受老年人喜愛。當然,由于傳統體制的束縛,“異地養老”還存在著很多發展的瓶頸。
三是城里人到鄉村、小城長期居住,帶動鄉村重新繁榮。在我國云南、貴州、四川、海南、廣西等地方,鄉村中都出現了一些來自全國各地形形色色人的聚居點,這些城里人的到來,使鄉村生活重新活躍起來。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聊聊,就能切實體會到什么是“逆城鎮化”。
四是一些進城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和就業,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說,我國的城鎮化在總體上可能還沒有到達“逆城鎮化”階段,但“逆城鎮化”現象卻已經在很多地方、以多樣化的形式、越來越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鐘明摘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2017年04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