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在供給側改革席卷而來之時,農業領域卻顯得有些冷清。當供給側遇上農產品,會有怎樣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農業大學蠶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夏慶友給了《華夏時報》一個獨特的答案:有差異才有競爭力。
“現在大家都談供給側改革,對農業來講,我有一個觀點,因為質量安全都是老話題了,現在有很大的進步,我們就說品種,過去我們國際或者國家研究部門,我們都會去追求一種超級品種,很厲害的品種,大面積種植,大家都用,大江南北都用的東西,沒有區別沒有個性,量太大,門檻太低。”夏慶友表示。
在他看來,供給側就是我們要生產出老百姓都喜歡吃的,能夠趕上日本、泰國的米,或者說全國的米都和東北最優質的大米一樣品質優良。
“我們國家那么大的幅原面積,生態環境也不同,其實我們未來要做一些經濟的考慮,就是品種要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品種,在獨特的環境種出品質最好的品種的大米,再加上獨特的文化和加工,出來的東西就是供給側,差異化,多樣化,有特色,我們國家的糧食除了主要糧食要保證需求以外,其他的一些還是可以做一些文章。供給側大家的理解就是要生產不同的東西。”夏慶友表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夏時報2016-03-12(記者 張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