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我省代表團審議時,非常重視黑龍江的農業,多次問起農業生產。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基礎資源雄厚,并一直保持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糧食產量取得“十二連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農業現代化標準,“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成為解決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的不二法門。相較于高質量、高效率的農產品供給,我省農產品的供求總體上偏緊,突出表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延伸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生產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低等方面。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思想為指導,筆者認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緊貼我省農業發展實際,找準切入點,精準發力,努力提升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充分發揮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動力效應。
精深加工去庫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提供新契機,依托二三產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是遏制我省農產品庫存持續走高的重要舉措。我省食品工業總值與農業總值的比例為0.5:1,而發達國家達到3:1,在綠色食品中,精深加工產品和初加工產品分別占35%和65%,打入市場的主要是“原”字號的產品偏多。伊春的食用菌、農墾的速凍蔬菜、佳木斯的雜糧、牡丹江的山野菜等,76%的產品以“原料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銷售;紅豆、綠豆、白瓜子等產品以原料方式銷售比例高達90%。因此,在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我省應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協調發展,著力穩妥延伸我省玉米產業鏈,創新玉米去庫存新舉措;深入實施乳制品、畜牧產品等我省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同時,在農產品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標準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安全;要實現產業化發展,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形成科學的農業產業布局。
規模經營降成本。一是培植農業規模化經營新載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實現我省農業規模經濟的主要方式。截止2015年年底,我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7.9萬個,現代綜合經營性農民合作社達到1224個,家庭農場(大戶)發展到10.6萬個,合作社自主經營土地1773萬畝,實現代耕作業3292萬畝,整體發展趨勢良好。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我省要繼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政策激勵和幫扶措施,對有實力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模式給予重點扶持,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二是構建專業化農產品流通體系。我省物流交通設施相對落后,其中三級以下的公路占全省的90%以上,制約障礙已然形成。我省應加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產品物流專用車道,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物流配送;推進農產品信息網站建設,加強物流配送信息服務,從流通層面再次壓縮成本。
創新發展補短板。一是創新互聯網接入方式,推進農產品營銷升級。加快推進我省農村電子商務工程,推進“網上眾籌”、“私人訂制”等
創新營銷模式的發展,逐步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下鄉雙向流通格局。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進一步滲透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二是創新綠色食品發展格局,著力打造高精尖產品。2015年,我省認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15000個,涵蓋糧食、蔬菜、果品、飲料、畜禽蛋奶、水產、油等14類產品,其中,糧食占總量的67.5%;畜禽類產品占22.5%;水產類產品占0.3%;飲品類占7.0%;其他類產品占2.7%。由此可見,我省綠色食品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糧食比重過高,而豐富人民膳食結構的多元經濟作物的比重過低,無法適應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我省在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時,在保證綠色食品數量的同時要有傾向性的進行結構調整,將我省農產品的綠色認證全面鋪開,進一步推廣北大荒、完達山、黑森、五常大米等一批知名“龍江綠”品牌的影響力,以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三是創新農業科技投入,助推科技增長活力。加強農業生產主體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農業科技人才,實施“人才強農”戰略;依托二三產業,獲取技術研發推廣的資金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科技落地模式。我省要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品質,利用科技打造高端、個性化農產品,并最終推動我省農業供給側改革,適應市場需求,贏得市場競爭。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