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導作用,更好調整政府行為,精準發力、穩中求進,為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在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留在農業的傳統勞動力會不斷減少,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發展。2004-2014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年均減少1204萬人,而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250萬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是引領力量。
其一,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生力軍。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這類主體既是種養結構調整、家庭經營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的骨干力量,又為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提供了堅實的微觀基礎。現階段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確保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總量供給和產能基礎。同時,通過經營規模的適度擴張,較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從而也確保了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從業收入和主業收入提升。
其二,農民合作社集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為一身、融普通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體,具有聯系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功能。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農民合作社自身既能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有效響應,也能發揮傳導市場信息、統一組織生產、運用新型科技的載體作用,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優質產品,還能讓農戶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務,有效彌補了分散農戶經營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合作社在統一經營上邁出了新步伐。2014年合作社流轉了8838萬畝耕地,吸引農戶1605萬畝耕地入股,統一經營面積超過1億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8%。另一方面,在為成員及其他主體提供服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成員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占總數的53.3%;農機合作社已達5.4萬家,作業服務面積7.12億畝,占全國農機化作業總面積的12%。
其三,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有顯著的引導示范效應。從歷史脈絡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起源就在于通過訂單農業帶領分散農戶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上也是促進生產者與市場有效銜接、形成新的供需平衡,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良好運行機制要不斷強化。龍頭企業通過市場調查、客戶營銷等方式,研究市場、分析需求、加強研發,把紛繁復雜的消費需求轉化為明確有效的農產品種養、加工、銷售決策信息和生產訂單,不僅自身能夠生產中高端農產品,也能帶動普通農戶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市場。
其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可以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和支撐,自身經營活動也是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一部分。改善服務供給,提升社會化服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本身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與此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服務的過程,就是把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導入農業生產的過程。通過提供統一服務,可以發揮專業化、規模化優勢,推行標準化、綠色化生產,提高先進科技和物質裝備運用水平,幫助生產主體減輕勞動投入、縮短對新技術新裝備的摸索過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
其五,新農人是近年來涌現的一個新群體,他們秉持生態農業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發展農產品直供直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一種新類型。他們通過淘寶、京東、微信、QQ群等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把生產過程展示給消費者,獲得消費者信任,開辟了產銷直接對接的渠道,創新了農產品營銷方式。新農人通過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發揮優勢和作用,不僅能繼續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變革,還能逐步從銷售端向生產端拓展,形成以市場為導向、融合“互聯網+”、綠色發展的生產組織方式,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高度契合。新農人不僅自身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行者,還能通過與農戶在產業鏈條上合理分工、攜手共進,成為普通農戶在供給側改革中的“合伙人”。據估算,包括各個電子商務平臺和自媒體上的農產品電商、生態農場等在內的新農人數量已達到200萬。
總的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鮮明的示范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能夠在率先行動的同時,帶動、支撐廣大普通農戶,共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