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有力推進了農技推廣事業發展。但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任務,不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期盼,需要加快改革,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2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就此進行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們有哪些精彩建言呢?特將委員發言摘編如下。
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
發揮金融在支持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
金融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如何發揮作用,提三點建議:
一、切實發揮好資本的紐帶作用。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城市工商資本和個人資本進入到農業科技領域。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寬科技型農業企業或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資金來源。
二、切實發揮好銀行的推動作用。一是加強農業科技信貸供給。在對象上,既要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和項目,又要支持經過政府認證的科技示范戶;在方式上,既要用好政府增信,又要創新貸款品種,通過運用大數據、發展知識產權抵押貸款等為“輕資產”型的農業科技企業提供貸款。二是構建非信貸服務體系。三是提供非金融增值服務。如協助企業獲得法律、認證等專業化服務,開展科技金融培訓等。
三、充分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一是借助鄉鎮政府、保險公司、農技推廣機構、社會服務組織等渠道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農業新技術使用主體的保險意識,提高保險覆蓋率。二是針對農業新技術推廣和規模化經營,創新險種,把首臺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推廣到農業科技領域。三是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力度,探索差異化的農業保險補貼模式,同時強化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等政策性保險機構的再保險承保能力和保障范圍。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
配置好“一主”和“多元”形成整體效益最大化
討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必然首先涉及頂層設計,只有把各主體的性質、位置、功能、輕重關系搞清理順,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目前的農技推廣體系號稱“一主多元”,一主為官辦農技推廣機構,多元則包括農業科研單位、高校、涉農企業、農業協會、合作社等。從實踐看,一主與多元還沒有配置好,沒有形成整體效益的最大化,表現在:省、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設置不合理,“兩張皮”現象突出;基層推廣體系布局分散,業務能力弱,效率低下。為此,建議:
一、省、市、縣官辦科研機構要建立垂直管理和業務關聯系統,人員編制、預算和業務由省級農科院統一管理。
二、選取若干省份進行試點改革,將省、市級官辦農技推廣機構并入農科院系統,成立省級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市縣級綜合試驗站,使之成為政府搭建的最主要的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原推廣機構負責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的示范推廣等多數內容均可納入這個新平臺。農技推廣機構原來承擔的行政委托執法職能應交由行政管理部門,成立農業綜合執法大隊。
三、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要優化布局,提高效能。由于交通和通訊的極大方便,應將原來主要以鄉鎮為單位的基層推廣機構布局整合轉化為以跨鄉鎮區域為主的布局,在業務上接受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綜合試驗站的指導和訓練。相對偏遠的地方仍應維持現有格局并應加強。
■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星鶯:
提升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職業化水平
對于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存在的問題,建議:
一、完善培養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崗位的專業性。一是政府制訂“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等相關政策,在專業農業院校和設置相關農業專業的高校設置定向招生指標,撥付一定的財政補貼;二是通過減免或免去學費等方式鼓勵農村生源報考相關專業,并回到家鄉所在地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三是地方政府與相關院校簽訂協議,統籌招生指標,接受定向畢業生。
二、完善培訓機制,建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學習的長效性。一是發揮高校優勢,采取委托培養方式,通過脫產進修或在職培訓等途徑使基層農技人員完成在職大專、本科和工程碩士等學歷教育;對定向招收的畢業生在工作滿一定年限后,可通過考核方式錄取其繼續深造;二是通過政府和社會籌措等途徑建立專項資金,長期支持基層農技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技術培訓和科技活動;三是政府搭橋,建立基層農技人員定期到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參觀、學習、培訓與實踐。
三、完善職業化體制,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任職的穩定性。一是建立縣級統籌統管、向鄉鎮委派輪崗的職業隊伍;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工資待遇;二是出臺相關舉措,加強農技人員在承擔公共服務和監督職能方面的職業能力;三是探索農技人員在承擔政府公益職能之余參與經營性服務的機制,引導基層單位和農技人才整合科技資源和要素,與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范小建:
強化農技推廣機構基本職能
農技推廣法(修改稿)出臺之后,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不斷深入,取得了積極進展。傳統推廣體系實現了“瘦身”,減少了冗員,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科研教學系統積極投身市場化改革,形成了多元推廣新格局,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農技推廣體系的一些傳統性問題依然存在,如定位問題、管理體制問題、隊伍素質、激勵機制問題等。
法律條款對農技推廣體系的職能定位表述清楚,建議主管部門圍繞基本職能加大檢查和考評力度。基本職能真正在基層確立,機構改革、管理體制設置就能理順。同時,從履行基本職能的角度出發,加強推廣隊伍的素質建設就有了依據。農技推廣人員的激勵機制也要重視,同時更要重視縣鄉兩級對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激勵機制。還要從強化基本職能的角度談保障機制。
搞活經營應該是在強化基本職能前提下去搞活。農村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為農技推廣體系搞活經營創造了條件,但這不能改變政府農技推廣體系的基本職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蔬菜協會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薛亮:
銜接好農業科研體系與農技推廣體系
我國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始終存在“兩張皮”的脫節現象,這主要是現行體制造成的。長期以來,農業科研與農技推廣形成了兩個相互獨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體系,人員、計劃、資金分開,工作任務不銜接。為此,建議:
一、加強農業科研的應用性研究。根據農業科研的特點,一般分為三類研究,即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國家級科研單位以前二類為主,地方科研單位以后二類為主。建議今后在科研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對應用基礎研究要向后延伸,盡可能做到應用研究深度,同時加大應用研究比重,爭取多出能夠為生產實踐服務、達到拿來能用深度的成果。增加可用成果的供給。
二、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將科研單位可供轉化的農業科研成果分類集結起來,向全社會充分展示,同時建立方便的交易推廣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落地。
三、各級財政增加農技推廣系統購買科研成果應用的項目和資金,農技推廣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到交易平臺選購適合本地實際的科研成果,進行推廣應用。
綜上,平衡增加財政對科研和推廣兩個方面的投入支持,創造農業科研成果更多的供給與需求,并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銜接和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原理事會副主任戴公興:
把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納入推廣體系
我國農業已進入一個重要轉型期,即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逐步邁向農業現代化。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在體制、機制、方法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一方面,由于農業自身的特質決定了農業推廣體系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性質,在現階段及今后一定的時期內,必須堅持由政府主導,不斷完善和加強現有政府推廣體系。同時,應更多重視依靠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全國供銷合作社是一個為“三農”服務的經濟合作組織,供銷社系統現有基層社2.8萬家。近幾年來,供銷社致力于打造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平臺和體系。供銷社各級組織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為農業提供了大量科技推廣方面的服務。比如,良種的推廣應用,農業機械的推廣和維修服務,農藥的科學合理施用等。把供銷合作社系統納入農業推廣體系,是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推廣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全國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70萬家,入社的農戶超過總農戶的40%。有各類龍頭企業近13萬家。把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納入推廣體系好處很多。首先他們是農業科技的應用者,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最知道什么樣的技術實用有效。同時,作為推廣者可以縮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路徑,提高推廣應用效率,降低推廣應用的社會成本。
這就需要有關部門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壁壘,統籌安排,做出謀劃。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農業廳廳長胡漢平:
加強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
近年來,江西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農業科技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緊扣農民需求和產業發展,把農業科技服務貫穿于現代農業發展全過程。
在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方面,我們以優勢農產品、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注重發揮示范基地的引領性、實用性、帶動性,打造了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促進科技與生產、集成與示范、培訓與推廣的緊密結合。但也面臨很多問題:一是基地數量不少,帶動農戶能力不強;傳統服務比重大,跟不上農業生產和農民需要。二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導致農業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未得到根本性改變。三是中央投入明顯不足,一個示范基地僅有十幾萬元;特別是在農業服務信息化建設方面,國家投入甚少。四是信息化服務平臺存在多頭管理、多頭建設,資源分散、投入分散,未聚攏成拳、形成合力。為此,建議:
一、中央加大對示范基地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源參與示范基地建設,打造一批集自主創新、集成示范、應用推廣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二、把農技服務信息化納入到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織就一張“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功能多元”的全國為農服務網絡。
三、進一步加大對農技人員和新型經營主體“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精準化。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
加強農業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能力
為農業提供人才培訓和技術服務是農業院校的基本職能。但從現在的情況看,農業院校明顯存在體制機制不順暢、地區發展差異大、大學服務主動性和能力偏差大等問題。對此,建議:
一、強化農業院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功能。必須轉變大學重視科學研究、輕視農業服務的治理理念和結構,推動大學轉型,顯著增強創新研究和服務功能,將我國農業院校建成面向農村的成果轉化重要支撐平臺,促進地方政府特別是縣市層級政府,與農業院校實現有效對接。教育主管部門應將農業院校服務農業的能力建設納入其辦學績效考核,強化大學的服務責任。
二、支持農業院校建設示范推廣基地。按照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原則,以農產品集中產區、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林牧交錯發展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為重點,鼓勵農業院校依托重要的典型產業鏈,建設各種成果轉化和服務基地,特別是支持大學建設及研究與事業、推廣與示范、開發與創新、交流與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成果轉化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網絡,搭建促進科教人員深入農村、深入實踐的大平臺。
三、重視全國范圍內的統籌與協調。將農業院校服務農業推廣的能力建設納入終身支持計劃,特別是在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方面,重視發揮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基礎性作用,有效發揮中管高校的引領作用,積極引導東部高校的幫扶作用。
部委回應■■■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兩個關鍵:一是提高社會生產力,二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來說,其實質是創新驅動發展,通過創新來提高農業的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帶動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因此,怎樣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是科技部當前一項重要工作。受大家建議的啟發,談幾點看法。
一、深刻認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階段性特征
現階段,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呈現出兩個顯著變化:一是服務主體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家庭聯產承包向規模經濟轉變。就農業經營主體來說,除了分散的家庭主體,還涌現出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和涉農高新技術企業等其他主體。這些經營主體具有服務的雙重性,既是服務的對象,也可能是服務的主體。二是服務內容的變化。服務主體不一樣,服務內容必然不一樣。現在的農業科技服務不僅是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對農業產業的服務,包括企業孵化、科技金融、職業培訓等高端服務。
這兩個變化帶來服務主體的“一主多元”,一主就是建制化公益類,這包括兩條主線:一是農業部主導的農技服務體系,覆蓋到鄉鎮;二是供銷合作社主導的營銷網絡,從業人員達200多萬人。與此同時,在服務方式上,由過去主要靠政府推動向政府引導、市場服務轉變。新的服務機構和服務方式不斷發展,形成顯著的多元特征,包括企業、大學農技服務體系等,發展十分迅速。
二、準確把握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兩個重要任務
當前,農業發展既要穩也要活,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中應做到兩個“堅定不移”:一是堅定不移支持建制化公益類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發展第一位是穩。必須充分發揮建制化“定海神針”的穩定作用,同時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其活力和競爭力。二是堅定不移構建網絡化市場類農技服務推廣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員、大學院所、企業、各類園區的作用,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千千萬萬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三農”;通過建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把涉農高校科技成果及時輻射到基層;通過“企業+科技人員+基地+農戶”等新模式,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推動農民依靠科技致富。這是適應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服務內容和方式變化的必然選擇。
下一步科技部將根據各位委員、專家提出的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以創新驅動農業科技發展。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彭有冬:
我簡要介紹一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建設情況。
目前,全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基本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共有林業科技推廣機構2638個,推廣人員3.5萬人。在鄉鎮一級,還有2.5萬個林業工作站,11萬人。近年,林業工作站呈減少趨勢,很多鄉鎮成立了綜合服務中心,有的工作站已經整合到服務中心。
全國各級林業推廣機構認真貫徹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十二五”期間,推廣林木優良品種500多個,新技術1600多項,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00多萬畝,選派林業科技特派員1.3萬人,培訓林農近3000萬人次,為林業生產建設和林農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言中很多委員也講到,林業推廣體系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一個是經費投入不足。按照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都應當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目前林業這一塊,每年中央財政4.5億的專項推廣經費,省財政基本上沒有專門安排林業推廣經費。第二個是隊伍不穩定、人員素質不高。林業推廣機構跟農業推廣機構相比差距很大,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才55%。三是基層推廣站的能力比較弱,林區、沙區、山區推廣機構條件落后,工作難度大。
針對這些情況,有四個建議:一是繼續加大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投入,確保每個縣每年至少有一項林業科技成果得到轉化推廣。二是林業跟農業比,還有周期長、公益性強、市場化程度低等特點,希望參照農技補貼辦法,設立林業技術推廣補助資金,給基層站多一些工作經費。三是加強林業科技推廣站標準化建設,改善基層工作條件。四是強化激勵機制,探索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評價體系,設立林業科技推廣研究員制度。
下一步,我們將借鑒農業部的經驗和做法,認真吸納各位委員、專家的建議,結合工作實際,把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得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務林業生產建設和林農的脫貧致富。
專家觀點■■■
■吉林省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推廣研究員王貴滿:
解決好農技推廣體系“無錢打仗”的問題
我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3年,梨樹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現有農技人員466人,其中40周歲以上356人。近年來同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進行了科研教學合作,總結出了非“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的“梨樹模式”,解決了黑土地退化和秸稈焚燒的重大問題。在多年的工作經歷中,我認為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有錢養兵、無錢打仗”。
目前梨樹和全國多數地方一樣,農技推廣機構納入全額撥款單位,人員工資有保障,但公用經費基本僅夠機構辦公,要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試驗示范、檢驗檢測、學習培訓、差旅交通、下鄉補助費用基本靠上級項目。當下基層推廣工作經費就是依靠“中央基層補助項目”資金,如果沒有了這個項目,公益性推廣工作無法推動。對此,建議:
一、把現有的政策法律用好用足。這些年,中央為農技推廣體系發展出臺了很多好政策,但實際落實難,建議有關部門推動各方把已經出臺的政策法律細化實化,并切實落實到基層。
二、實現農技推廣體系“有錢打仗”常態化。根據服務規模和績效落實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經費,實現“有錢打仗”常態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已經成為我們日常推廣服務的支撐,建議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項目組織實施發生重大變革后,強化支持內容、支持力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委員苑鵬:
發揮農民合作社的獨特制度優勢
農民合作社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有獨特的制度優勢:保證了科技推廣以農戶需求為導向,解決了推廣與需求脫節或錯位、推廣者和使用者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不信任,解決了農戶使用新技術激勵不足等問題。
這些年我國合作社發展非常快,覆蓋了42%的農戶,但還存在數量擴張過快、質量提升及能力建設滯后等問題。政府應將農民合作社作為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主戰場,形成“政府推廣部門+農民合作社+農戶”的農技推廣模式。對此,建議:
一、強化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以合作社示范社建設為載體,促進合作社完善內部決策制度,引導合作社領辦人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繼續加大政府對產銷對接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合作社開展訂單生產,解決市場風險問題。
二、強化對農民合作社生產一線人才的培養和支持。大力鼓勵返鄉創業的農民、大學生、專業大戶技術能手領辦合作社,發揮市場機制,形成一大批科技帶頭人,并讓這些人參與到政府農技推廣專家評定當中,發揮他們在農技推廣中的領頭羊作用。
三、發揮農民合作社“二傳手”作用。優先委托農民合作社開展政府各類實用人才培訓項目,尤其強化綜合信息類知識及獲得信息的工具培訓,如對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的了解、智能手機的使用、食品安全知識普及、農業生產安全防護等。同時要關注農民生產者的生產保護問題,以及因此導致的職業病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