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甘霖:保護土壤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系統

[ 作者:張甘霖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12 錄入:王惠敏 ]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經濟技術進步的必然產物。城市(鎮)化可能帶來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如通過地表封閉,導致土壤原有功能特別是保水持水功能喪失,容易造成城市內澇。城市生活、工業活動加重土壤污染負荷,土壤環境壓力增大。化肥、農藥不恰當的使用,使城郊土壤生產功能退化。城鄉物質循環鏈條斷裂或運行停滯,造成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通過遠程耦合使得鄉村投入需求增長。

城鎮化的不同模式、不同階段都會對耕地保護產生不同影響。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地多人少,主要采用郊區城市化模式,農田占用和資源消耗較多。而日本和瑞士等國地少人多,他們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的集約度,走立體化、高密度、緊湊式發展道路,使城市化過程降低耕地占有率。我國國情與日本類似,人多地少、資源緊缺,降低耕地的占有率顯得特別重要。

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耕地總量控制,同時加強對耕地質量的保護。2016年,國家“土十條”出臺,提出“堅決守住影響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的土壤環境質量底線”,是對守住底線的再次強調。

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系統,要依托新型農業發展,使城市—農村物質循環鏈真正流動起來。當前,城鄉結合呈現以占地2%的城市被90%以上的農村所環抱的局面。統籌城鄉發展,緊密結合城郊型農村的實際,既依托城市發展,又為城市發展服務,重點是從建設各種形式的高技術和精致的生態農業入手,為城市生產安全的糧食、蔬菜、水果和肉類、牛奶、禽、蛋、魚、蝦等副食品,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環境質量。使農村人能與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醫療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便利。同時,充分發揮城郊和鄉村農業生態系統消納城市代謝產物的功能,為城市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系統,要科學規劃、保護鄉愁。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村莊現有的地址和格局是人們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與自然相融合而形成的,與農業生產有依存關系。制定村莊規劃、生態建設和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時必須尊重村莊現有選址格局,在此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要注意保護鄉村要素,如樹木、池塘、井渠、古村道等,拆村并點、拆舊建新,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使農村人能夠免受“城市病”的困擾,這就是未來的新型城鄉一體化。只要我們用生態系統的觀念、系統科學的思想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建設,就能做到讓城市帶動農村、農村支援城市,各在其位,相濟互補,使城市和鄉村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從一個城市來看,城市土壤是人接觸自然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增加綠地面積,也是搞好民生保障、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一部分。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組織建議,城市綠地面積人均不少于60m2為最佳居住環境。波蘭首都華沙人均達90m2,我國公園綠地人均僅11m2~18m2。在綠地上,可根據當地的地形、景觀和土壤特點,種植各種樹木花草。如城郊山地丘陵上,可種植各種鄉土樹種,特別是防塵、抗塵的樹種,如糖槭、洋槐、冬青類等。公園里種花養草供人游覽休閑,濕地種植水生植物如蘆葦、紅樹林等。即便在路面,可以借用多孔磚讓肥、水進入土壤,草本植物可以透過路縫發芽生長。總之,要讓瀕臨喪失生態功能的城市土壤恢復生機,重新“活”起來。讓人們更多地接“地氣”。切不可砍樹、填湖,盲目平整土地,破壞土壤的自然生態。

總之,維護城市和鄉村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保持物質循環鏈條的閉合并維持循環過程的有序進行,是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系統、保障可持續城市化的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環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AV不卡免费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 日本免费观A视频网 | 人妇乱系列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