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場的大部分嘉賓都是做研究的,而趙燕菁教授的角度和大多數人可能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市場運作的效率出發,先假定市場存在了,研究其效率,這點文貫中教授講得很清楚。而趙教授是從一個變化的角度,從市場具體如何發生、如何建立的角度看問題。我不完全同意其中的一些觀點,但這個角度還是引起我很多思考。
我概括趙教授剛才主要闡述的兩個觀點:一個是從以前的增量發展轉為現在的存量調整,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轉換,意味著政府的政策思考模式要轉變;第二,以前的土地財政要轉變為未來的現金流財政,背后的機制也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但有些地方我并不同意趙教授的結論,在這里提出兩個問題以供討論:第一是關于農地入市的判斷,趙教授說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問題,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有道理的,畢竟大規模土木工程的城市化可能已經過去,未來在總量上、增速上一定是降低的。
即便如此,我依然覺得農村土地流轉和產權改革的重要性還是被忽視了,這不僅是城市的問題,也是農村的問題。農村的土地、要素的流轉、農村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村經營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和土地的分離以及農村人口的進一步釋放,在這些方面我認為產權安排還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個問題還是回到土地財政。土地財政在歷史上解決了融資問題,因為依靠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短期內為大規模城市化融資是很難支撐的。下一步土地財政如何走,是否能轉變為現金流財政,負面清單是否行之有效,需要思考。讓我們把所有的社會價值判斷都放下,只是沿著技術性假設走,需要問的問題是,現金流財政的條件滿足嗎?負面清單能否把存量財政變為流量財政?能否順利實現背后的、相應的現金流的收入,用以維護大規模的基礎設施?
如果真的能夠做成,就意味著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得以轉變。我認為很難樂觀。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土地財政不是有計劃的,是歷史發展倒逼出來的。未來的轉變方式如何發生,負面清單到底如何操作,各方的激勵機制如何,推行成本有多高,都有待觀察。在此之前,土地財政的模式看起來還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作為一個客觀存在來看待,不必急于評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觀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