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方強:共性與個性:古村鎮發展的問題與建議

[ 作者:方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678 更新時間:2017-07-24 錄入:王惠敏 ]

——以河南五村鎮為例

編者按:古城古鎮古村的保護立法既要注重共性問題,也得關注特殊現象。國家要有通行性法律、法規,但地方政府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保護條例和實施細則。

從2017年7月8日到2017年7月13日,我們小組相繼走訪了許昌市的神垕鎮、平頂山市的臨灃寨村、南陽市的賒店鎮、荊紫關鎮和靈寶市的函谷關鎮等5個歷史文化名鎮(村)。

一、五村鎮發展存在的共性問題

1、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較為樂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無論是神垕鎮和臨灃寨村的古街區,還是賒店鎮和荊紫關鎮的明清一條街都可以直觀地反映出當地古建筑的保護狀況還是較為樂觀。與古建筑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現狀較為良好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地政府把保護目光集中于可直觀感受的物質文化遺存身上,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物質文化遺存的政策與措施,而忽視了對于更能體現文化精神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2、基層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矛盾與沖突存在。神垕鎮古街區改造工程直接導致了當地政府與原住民之間矛盾的激化與升級。臨灃寨原住民想盡一切方法只為阻撓古村落保護與開發辦公室的工作。賒店與荊紫關二鎮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對于保護工作的矛盾沖突雖然不如前兩者激烈但也仍然存在。

3、村民自建性破壞和政府保護性破壞現象并存。在政府全面展開傳統建筑保護工作之前,村民自建性破壞占主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座座千篇一律的現代式建筑拔地而起,與傳統建筑格局格格不入而顯得分外刺眼。但是自政府有計劃地開展保護工作以來,保護性破壞便同自建性破壞一道成為了導致古村落傳統建筑逐漸消亡的兩大主要因素。房屋出現破損現象之后,擁有產權的村民未經申請批準后不得擅自修繕,擁有修繕責任的政府無力或根本無心去擔負起修繕的重責,只能任由其繼續衰頹下去。

4、作為村落保護主體的原住民參與度低。古村落保護重在活態保護,而要做到活態保護必須要充分發揮作為村落主體的原住民的作用。沒有原住民的積極參與,何談活態保護村落文化?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原住民在保護古村鎮文化中參與度較低,所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而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觀因素是原住民自身素質和自發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客觀因素是原住民作為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在政府強權面前往往選擇屈服和妥協,任由政府力量主導村落文化建設。

5、空心化現象嚴重。“空心化”現象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農村的“標配”,傳統村落也未能幸免。在這五個村鎮中,空心化現象也是不同程度地呈現于我們眼前。例如在擁有制瓷工業、經濟較為發達的神垕鎮中空心化程度相對較輕,但村中老人的數量明顯多于年輕人,而對于傳統建筑保存現狀良好、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臨灃寨而言,空心化程度則相對較重。空心化現象已經成為古村鎮乃至所有村鎮揮之不去的一道陰影與噩夢。

6、政府部門職能重合交錯,責任主體不明確。一方面表現為我們求取村鎮基本資料時基本都會得到互相推諉的回答,此部門表示資料由彼部門所管理,而彼部門則會表示資料由此部門所管理。另一方面表現為在實施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政府各部門對于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意識不明確,經常出現互相推諉、扯皮的現象。

7、公權與私權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一方面表現為很多古民居建筑雖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其所有權卻歸原住民個人所有。政府認為古民居屬于國家文保單位,不得私自修繕、改建,原住民認為古民居所有權屬于自己,自己有權對其進行修繕、拆建。這一矛盾在立法領域也屬盲區。另一方面表現為在古村鎮改造建設過程中原住民與基層政府之間矛盾激化和升級。這一現象在神垕鎮古街區和臨灃寨古街區改建過程中表現的最為突出。

8、政府政策信息缺乏公開透明,公信力弱化嚴重。政府與原住民矛盾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政府在執行工作之時政策信息缺乏應有的公開透明,并且向村民許下的種種承諾往往不予兌現,久而久之公信力自然弱化。

二、五村鎮發展存在的個性問題

1、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神垕鎮是五大名窯之首——鈞瓷的發源地,自唐宋始至現在窯火傳承千年而不熄,鈞瓷仍舊暢銷海內外。正是由于其主推鈞瓷文化品牌,知識產權問題便隨之而生。據文化站站長趙先生介紹,雖然如今鎮上的各大鈞瓷生產商注重研發新產品,但是仍然不能避免新產品研發之后被其他廠家迅速仿冒的情況存在。

2、鈞瓷殘次品沖擊中低端市場問題。據周家鈞窯工作人員介紹,殘次品不能流入市場已經成為行業規范,但是現實中仍然不能避免和杜絕殘次品流入市場的現象。而一旦這些殘次品流入市場將對中低端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而高端市場之所以能不受影響是因為其有自己特有的銷售渠道。

3、宗族勢力左右臨灃寨保護工作的發展。臨灃寨村主要有朱和王兩大姓氏。這兩大宗族勢力自明朝始至現在積怨頗深,一直在爭奪村子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無論是朱家上位還是王家執權都能夠左右村中臨時設立的古村落保護和開發辦公室的工作。

4、鄉政府、村委會和村民三級勢力聯合阻撓臨灃寨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十八大以后村落保護不再由村、鎮兩級政府負責而改由文化部門主抓,這樣一來便截斷了村、鎮兩級政府的一條利益之路。因此由朱、王兩大家族交替主導的臨灃寨基層政府一方面想方設法地阻撓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推進,一方面極力拉攏和鼓動村民與自己站在統一戰線,共同向保護工作施加壓力。

5、荊紫關鎮政府眾多保護資金去向不明,挪用和欺瞞現象嚴重。荊紫關鎮設立了直接向縣文物局負責的文物管理所。據介紹,2013年修繕的法海禪寺,于2015年農歷5月23日倒塌,之后再次修繕,于2016年6月16日再次倒塌。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挪用大半保護資金而只用小半保護資金用以修繕古建筑。

6、荊紫關鎮保護工作中存在權責主體脫節甚至本末倒置的現象。作為直接執行保護工作的業務部門無權掌握國家撥付的專項保護資金,而負責監督工作的行政部門卻能夠直接掌握這些資金,并經層層克扣最后才流入業務部門手中。而一旦保護工作出現任何紕漏,承擔責任的往往是具體執行保護工作的業務單位而非大權在握的行政部門。張所長甚至直言:“行政部門管理財務是政府工作的最大失誤。”

三、對于古村鎮保護工作的一些建議

1、升級具體負責村鎮保護工作的事業單位,使其直接接受省、市政府的領導,擺脫鄉、村基層政府的掣肘。鄉、村兩級基層政府出于各種因素的考慮往往會對具體執行保護工作的事業單位形成掣肘之勢,因此如果這些事業單位直接接受省市相關部門的領導,與基層政權平級或者高于基層政權等級,相信古村鎮的保護狀況會大為改觀。

2、在重視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二者共同構成了古村鎮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顧此失彼的保護政策與措施往往取得不了預期的保護成果,對于二者的保護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3、實行等級負責制度。不同等級政府部門相對應地給予不同等級文物保護單位財政扶持,即中央政府給予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財政扶持,省、市、縣三級政府分別給予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財政扶持。這樣一來既明晰了各級政府的職責所在,又減輕了地方財政負擔。

4、每年給予地方政府一定額度的日常維修資金,保證古建筑能夠得到第一時間的修繕。當下古建筑遭到破損后需要向上級部門申請維修項目,拋去申請不到的可能性,即使最終申請到了也可能錯失了最佳修繕的時機,這樣一來保護性破壞只會愈演愈烈。國家每年給予地方政府一定額度的日常維修資金,可以在建筑破損后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保護性破壞的勢頭。

5、明確監督主體和執行主體的權責所在,避免權責不清甚至本末倒置的現象發生。具體負責保護工作的事業單位和執行監督責任的行政部門權責必須割裂開來,不能含混不清,更不能本末倒置,唯有如此才能合眾人之力共同促進古村鎮的保護工作。

6、提高古村鎮原住民保護工作的參與度,活態保護和傳承古村鎮傳統文化。毫無疑問,原住民是保護和傳承當地文化的主體。但現實情況是當地政府傾向于大包大攬,村民參與度較低,只有盡早改變此種局面才能更好地推進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7、提高政府辦公公開透明化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基層政府與原住民矛盾的激化往往是由于政府信息不公開,村民不了解政府政策所引起的。只有政府將信息公開透明化,實現在“陽光下辦公”,逐漸提升政府公信力,方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與村民之間尖銳的矛盾和對立。

8、憑借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外出務工村民回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從來不缺少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將其開發以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村民回流共同參與村鎮建設,逐步擺脫“空心化”困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文无线码 | 伊久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